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运用DTI评价基底节区脑出血对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的影响;对比研究神经导航血肿清除与内科保守治疗的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3月至2016年1月期间南华大学附属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脑科医院收治的中小量(15-40ml)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住院患者9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实验组(神经导航组,47例)和对照组(内科治疗组,47例)。依据皮质脊髓束的完整性将实验组(神经导航组)分为A1、A2两个亚组:A1亚组22例;A2亚组25例。所有研究对象在发病48小时内及14天分别进行颅脑CT扫描、弥散张量成像(DTI)扫描和NIHSS评分,并分组及亚组对比研究。得到各组及亚组双侧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的各向异性值(fractional anisotropy,FA)、纤维束示踪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瘫痪分级(paresis grading,PG),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及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及比较。结果:通过分析、比较实验组(神经导航组)与对照组(内科治疗组)以及实验组A1、A2两个亚组间相关性研究,发病48小时内首次DTI成像,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受累侧内囊区及大脑脚FA值均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14天DTI成像,实验组FA值(受累侧内囊区0.49±0.02、大脑脚0.47±0.02)较对照组(受累侧内囊区0.39±0.04、大脑脚0.42±0.04)明显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DTT证实,实验组皮质脊髓束损伤恢复程度好于对照组;在临床表现上,实验组受累侧肢体运动功能PG评分(3.85±1.16)好于对照组(5.01±0.9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A1亚组发病14天受累侧内囊区FA值(0.50±0.02)高于A2亚组(0.48±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TI可以较好的评价脑出血患者皮质脊髓束损伤的程度及范围;对于中小量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而言,神经导航血肿清除疗效优于内科保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