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中存在着大量微生物,与土壤环境相互作用形成了稳定的生态系统,并在物质循环、土壤净化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当土壤微生物所依赖生长的环境受到污染时,一方面利用环境中的有机营养物质,另一方面同时与生态环境中的有机营养物质以及其他的生物物质相互作用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微生态系统。本文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克拉玛依采油渗油污染区的石油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周边的非污染样地为对照,将传统的培养方法与DNA指纹图谱技术相结合,阐述了新疆克拉玛依采油渗油污染区的石油污染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动态变化。 在非培养方法中,对污染样地的土壤微生物总DNA提取之前先对土样进行一定的预处理,再进行三种提取方法的比较优化,结果表明实验室改进法DNA产率最高,纯化后可以有效的去除土壤里的石油烃类污染。①本实验采用嵌套式PCR,该方法能够有效的提高扩增的灵敏度,通过PCR-DGGE技术分别对污染样地和对照样地的不同季节和不同深度土壤样品16SrDNA的V3区进行电泳分离,DGGE图谱使用Quantityone软件对其做聚类分析,并对图谱中的主要条带回收做克隆测序。②DGGE图谱各泳道相似性矩阵结果表明,同一季节的土样在垂直分布上细菌群落结构相似性较高,而不同季节样品细菌组成差异性显著。③石油污染样地中各泳道之间的相似性大部分上在50%以上,只有个别泳道间的相似性在45%左右,说明随着季节的变化细菌种群的更替现象不明显,同时也说明石油烃类物质对细菌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使微生物的种群趋于单一化。而对照样地(非石油污染样地)各泳道的相似性系数较低,差异相对显著,细菌群落随季节变化明显;说明石油烃类物质是影响克拉玛依采油渗油区的重要因素。 石油污染土壤的可培养实验中,通过16SrDNA的V3区的分子与传统的形态学鉴定,初步筛选了14株细菌。对这14株细菌进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经牛肉膏液体培养基振荡培养,测其OD值,依次获得了各菌株的最适pH、最适生长温度、耐盐度及生长曲线。在此基础上对各个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石油污染土壤可培养细菌结构比较单一。 本文以准噶尔盆地南缘具有代表意义的克拉玛依油田常年石油污染的土壤为研究对象,以非污染的土壤为参照,利用DGGE技术分析克拉玛依油田石油污染土壤的细菌群落结构及其随季节的演化规律,在分子水平上揭示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与土壤之间的生态学关系,为后期的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环境治理以及诸如石油降解菌、硫氧化细菌、硫酸盐还原菌等功能微生物的筛选提供可靠、准确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