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氮素是作物最主要的营养元素,施用氮肥是提高作物产量的有效途径,但目前氮肥的利用率普遍较低,有30%-50%的氮进入土壤后流失掉。秸秆还田是增加土壤养分、改善土壤质量的有效措施,同时秸秆还田也会影响到土壤中氮素的归趋。但不同的还田措施是否对施入土壤的氮素归趋产生影响,目前的研究还不确定。本研究通过1年的室内土柱模拟试验,探究秸秆还田时,不同的施氮处理与还田方式对于氮素在土壤中的保留与流失的影响,以期为合理的秸秆还田措施选择提供科学依据。结论如下:1.通过秸秆还田时配施不同比例的氮肥,研究氮素在土壤中含量的变化,设置六个碳氮比,分别为15:l、20:1、25:l、30:l、35:l、CK(不施入秸秆和氮肥)。结果表明,试验开始60d内,对于土壤全氮来说,配施较高比例的氮肥,其含量会更高,到了120d以后,碳氮比例在25:1-35:l范围内时,土壤中全氮的含量相较于其他比例的处理更高一些。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含量对比也有相似的结果。而土壤中脲酶的活性在前期比后期要高,且碳氮比例较低时,脲酶的活性更高,到了试验后期(120d之后),各碳氮比对脲酶活性的影响相差不大。2.通过秸秆还田时配施不同比例的氮肥,研究秸秆还田对土壤中氮素淋失的影响。试验设置的氮肥比例同上。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于土壤氮素的淋失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各试验组硝态氮共淋出129.57mg,123.68mg,103.02mg,122.59mg,100.12mg,96.11mg,占总氮淋溶量的11.05%,13.68%,10.89%,14.75%,15.15%,22.14%,处理组淋溶损失比例均小于对照组,又以碳氮比例为25:1时,硝态氮淋溶损失最少;铵态氮共淋出21.33mg,18.61mg,9.57mg,12.30mg,5.59mg,7.57mg,占总氮淋溶量的1.82%,2.06%,1.01%,1.48%,0.85%,1.74%,碳氮比例为25:l和35:l时铵态氮淋溶损失比例较小。综合考虑,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时取碳氮比例为25:l,氮素的淋失损失最少。3.通过对土壤类型、施氮量、还田量和还田处理方式设置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共设九个处理,研究秸秆还田时,不同因素对于土壤氮素流失的影响,影响因素选择为不同土壤种类、秸秆不同还田方式、秸秆不同还田量、秸秆还田时配施不同比例氮肥。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时,在不同时段内,主要的影响因素也不同,但土壤种类的不同多数时候是主要影响因素。试验过程中,处理九(土壤类型为中壤、秸秆还田方式为直接还田、还田量为500千克/亩、配施氮肥的碳氮比例为15:1)的优势更加明显一些,在多次取样时段内,硝态氮、铵态氮的含量均为不同处理中的最高值,微生物量氮含量、脲酶活性、水溶性碳含量也都处在较高的水平,也就是说土壤类型为中壤、秸秆还田方式为直接还田、还田量为500千克/亩、配施氮肥的碳氮比例为15:1的组合,为本试验的最优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