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二十年来,产业集群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公认的区域发展模式,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集群的内外部环境日益动态化,集群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知识新陈代谢的速度越来越快,一些产业集群由于知识源贫乏,知识活动不足,缺乏知识创新的动力等原因而逐步走向衰落。特别是一些基于本地关系网络自发生成的内生型集群,由于其社会关系网络等大多拘囿于本地,生产工艺和管理方式自成系统,更是面临着如何与国际潮流接轨、如何融入全球知识经济洪流并不断创新的挑战。
本文认为,集群创新的本质是集群知识的创新。知识溢出是集群知识系统“分配”新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新知识的“传播器”;知识吸收能力是集群知识系统获取新知识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新知识吸收的“调节器”。因此,知识溢出和知识吸收能力是影响集群知识创新的关键要素。在知识溢出和知识吸收能力影响集群知识创新方面,有许多问题亟待人们去研究,例如:知识溢出和知识吸收能力是否影响集群知识创新?知识溢出和知识吸收能力对集群创新的影响程度有多大?进一步看,有哪些因素影响了集群的知识溢出?集群的知识系统内是否存在着不同的认知角色?它们在知识创新过程中分别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在内生型产业集群中,知识溢出和知识吸收的主要渠道是什么,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还较少有学者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进行研究,特别是针对我国内生型产业集群进行的研究更是少见。
本文首先综合国内外的有关研究文献对相关概念做了界定。追本溯源式地对知识、知识溢出、知识吸收能力、产业集群、内生型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创新、产业集群知识、产业集群知识流动渠道等概念的定义、内涵及相关特征做了探讨,并对有关文献做了综述。接着,借用生态学模型和动态微分方程,刻画了知识溢出和知识吸收对集群知识均衡和知识创新的作用过程和机理。并认为,具有较好知识溢出和知识吸收能力的集群的创新能力更强,创新风险较低。
其次就知识溢出对集群创新的影响做了实证分析。以无锡市起重机械制造业产业集群为例,设置了集群创新绩效、知识溢出等多方面的指标,采用多元回归计量模型,对知识溢出影响内生型集群创新的程度等做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在样本集群中,存在本地知识溢出(LKS)现象。溢出的方式主要有三种,按重要性程度排列,依次为劳动力的流动、企业分裂和非正式的联系等。其中,由于劳动力流动所带来的知识溢出对集群的技术创新绩效、商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最大。另外,实证发现,集群的知识来源主要集中在集群内部或国内,而国际间的知识流动、知识交易及有国外经历的员工较少,受过研究生教育的员工也非常稀缺,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集群的创新。
再次,就知识吸收能力对集群创新的影响做了实证分析。以苏州市沧浪区乌鹊桥电脑研发、销售与服务业集群为例,从系统学的角度,将集群知识及其相关的各种因素看作一个系统,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集群知识系统的结构。结果显示,虽然知识在空气中“均匀地扩散”,但是主要在一部分具有较强吸收能力的核心企业之间流动。集群中不同的认知角色如技术守门人、外部明星、知识的积极交换者、知识的消极交换者和隔绝企业等对集群知识的吸收和扩散的作用并不一致。要提高集群的知识创新和学习能力,最根本的出路还在于增强集群内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第四,本文还探讨了内生型产业集群中知识流动(溢出和吸收等)的渠道。通过苏州两个特定产业集群的问卷调查,对内生型产业集群中知识流动的重要途径——非正式交流的功能做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通过非正式交流,员工们获得了有价值的知识。这表明非正式交流是知识流动的一个重要渠道。
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第一,在苏南的内生型产业集群中,R&D的积累和投入较薄弱,影响集群创新绩效的知识溢出因素主要是集群内部的人员流动;第二,集群知识系统中不同的认知主体在知识的吸收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提高集群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之一在于增强集群内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而不仅仅是培育集群的交流环境、增加集群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等;第三,在内生型产业集群中,知识流动的主要途径是非正式的交流网络,如受信任和地缘关系影响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