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论政与自由知识分子的“中心化”努力——以胡适等创办《努力周报》和《独立评论》为例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cmnbv12345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以来,随着社会转型,特别是废科举兴洋务,以及一系列新兴产业职业的出现,传统的以士大夫为基础的中国知识分子社会地位和影响力都在被“边缘化”。他们一直在士人“治平”理想与救亡图存、文化重建的愿景中寻找着重新“中心化”的路径。其中最有效的就是文人论政,笔墨救国。  在民国时期文人论政的场景中,“胡适派学人群”的言论事业,从《努力周报》、《新月》到《独立评论》,代表着20世纪20-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国事参与,其角色特别突出。他们在不断地努力把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影响从“边缘”向“中心”转化。  其中尤以上世纪20-30年代《努力周报》和《独立评论》为代表。《努力周报》是1922年胡适等一批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创办的第一份刊物,初步标示着这一自由主义群体的形成与汇集。在办报期间进行了著名的“好政府主义”之争、关于“联省自治”以及科学与玄学的论战,产生了深广的社会影响。而“九一八”事变之后,以胡适等为代表的,来自北平各大高校、研究机构,具有自由主义倾向的知识分子,共同创办了政治评论性周刊《独立评论》,是当时影响最大的政论周刊之一。它“风行海内,所评论的问题,都很能引起一般人的注意”,并且高举“独立精神”,进行多方论证,成为了当时社会和政治言论的中心,对以后中国社会各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启示,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发表政论、笔墨报国集大成的一个平台。  本文通过对《努力周报》与《独立评论》两个期刊的内容分析与相关人士政治实践的比较,论述了当时自由知识分子从社会地位到政治文化影响“边缘化”往“中心化”过程中的曲折与努力,探讨了民国时期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政治思想,自由主义在中国的曲折发展以及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参议政模式。
其他文献
三峡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强烈的地域特色,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地域性版画是建立在区域性风土文化背景上,反映当地社会风尚、风土人情的版画创作。三峡民歌与
在“节能低碳”呼声愈高的今天,小型电动车作为新能源车的代表,能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停车难及环境污染的问题,是一种具有低碳、环保、方便快捷等特点的绿色交通工具。本文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