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蓝的眼睛的凝视下黑人女性声音的实现——对莫里森的双重声音文本《最蓝的眼睛》的分析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yang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莫里森第一部双重声音的小说《最蓝的眼睛》为例,通过对两个黑人小女孩佩科拉与克劳蒂亚不同命运的关注,揭示了在由白人男性控制的充满敌意的权威话语(主要以最蓝的眼睛为代表)中,黑人女性是如何使其女性声音得以在场的。本文包含五部分,除了引言和结论外共分为三章。这三章详尽地论述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此文的引言部分介绍了本文研究的意义,结论部分总结全文,揭示了由前文得出的推论。   第一章集中阐述了对美国文学传统中黑人女性的寂然无声的超越。为了维持对黑人女性的霸权统治及优势地位,美国主流社会塑造了两种类型的黑人女性刻板形象-黑人保姆和黑白混血儿。许多著名的男性作家如赖特和埃利森也在其小说中将黑人女性声音边缘化。尽管白人女性主义者与黑人女性主义者在父权制社会中面临着同样实现女性声音的任务,但黑人女性主义者与前者有着鲜明不同。   第二章主要探讨了在《最蓝的眼睛》这个文本中黑人女性声音的缺席与在场。在以最蓝的眼睛为代表的白人男性权威话语的压制之下,许多黑人女性形成了自我憎恨,并最终失去了其黑人女性声音,而另外一些黑人女性则对抗权威声音,实现了自己的声音。在最蓝的眼睛的凝视下,佩科拉相信如果她的眼睛,那双看风景、看世界的眼睛是最蓝的眼睛的话,她自己也将会不同。然而,佩科拉的渴望太天真了。与黑人传统,自己的家庭及黑人社区相隔离的佩科拉,其黑人女性的声音最终被她自己及其他黑人迁移给她的自我憎恨所湮没,只能在幻觉中从她的所谓的“最蓝的眼睛”中获得慰藉。   第三章着力探索了在最蓝的眼睛的凝视下黑人女性声音在场的根源。在这部小说中,莫里森竭力向我们揭示了黑人女性声音在场的根源。正是通过充盈黑人生命的力量—歌唱与讲述故事、家庭的纽带联系和互相扶持的黑人女性社区—的滋养下,克劳蒂亚和书中的其他黑人女性才得以打破沉默,实现她们独特的黑人女性声音。
其他文献
本文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探讨汉语非宾格动词和被动结构中领有名词移位,旨在证明从事体句法的角度对汉语领有名词移位的句法、语义现象进行解释是可行的,并总结了汉语领有名词移
语篇连贯是语篇语言学与语篇分析研究领域里一个重要的概念,然而它却经常被认为是一个神秘而含糊的概念。针对语篇连贯研究中几个基本问题,比如连贯的本质是什么,影响语篇连贯识
 The study of metaphor has gone beyond the mere understanding of metaphor withln language ltself. The pervasiveness of lts role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our wor
艾丽丝·默多克(1919-1999)是战后英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1958年,她成功的创作了小说《钟》,其实,这部作品不仅是她的最早佳作,也是她唯一喜欢的一部小说。她曾在接受
人们通常把《德伯家的苔丝》公认为是托马斯·哈代最优秀的一部威塞克斯小说,也是内涵最丰富的一部小说。在本篇论文中,作者从新批评的角度对《苔丝》中环境描写的象征含意进行
本文试图通过对杜甫的四十首绝句的分析进一步阐述汉语格律诗中的声调不合律现象,以期加深对不合律声调的性质和作用的认识,并为现代诗歌的创作提供一定借鉴。首先简要介绍格律
词汇是英语学习中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学习者产出性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多数学习者的产出性词汇存在着简单、重复、缺乏准确性和表达力等问题。为此,本文提出“意义丰富性词汇
托妮·莫里森的第三部小说《所罗门之歌》发表于1977年,并于同年获得全国图书评论界小说奖。本文由小说中贯穿其间的神话入手,从原型批评的角度对小说中出现的神话原型因素加以
文学批评中的“原型法”往往能横贯中外、照视古今,为文评家和读者提供博通广取的视角。此法肇源于荣格“集体无意识”论,又由波德金、希尔曼与弗莱等人化用于文评中。其中弗莱
本文从语际语和跨文化角度着手对道歉进行研究。本文的首要的目的是调查非母语使用者道歉策略使用上的偏离。其次 是探寻在这种偏离背后起作用的因素。最后对如何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