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作为治疗急性胆囊炎的金标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在各级医疗单位广泛开展。那么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Difficult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DLC)就成为手术医师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因此如何预测其发生也变的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得出术前可预测DLC发生的指标,进而指导手术医师为术中的挑战做好准备、优化手术计划,尤其是无法行LC时果断及时的中转开腹,减少不必要的胆道损伤,对患者及患者家属的咨询做出更准确的解释。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Ⅰ级或Ⅱ级)或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且行LC治疗的病例(年龄>18岁)共157例,按手术用时或是否中转开腹,分为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37例(A组)和非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120例(B组)。分析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体质指数、既往是否发病、发病时间、上腹部手术史、基础疾病史)、生化指标(WBC、NEU、ALT、AST、ALP、γ-GGT、TBIL、FIB)、影像资料(胆囊长径、胆囊短径、胆囊壁是否增厚、结石数量、结石是否嵌顿颈部)、术后近期并发症、术后远期并发症等。采用SPSS 25.0对数据进行单因素χ2检验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确定DL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单因素χ2检验结果:年龄(χ2=4.464,P=0.035)、既往急性胆囊炎发病史(χ2=18.558,P=0.000)、发病时间(χ2=3.924,P=0.048)、BMI(χ2=9.743,P=0.002)、糖尿病病史(χ2=4.297,P=0.038)、白细胞计数(χ2=4.800,P=0.028)、中性粒细胞绝对值(χ2=4.334,P=0.037)、纤维蛋白原(χ2=5.390,P=0.020)、胆囊短径增加(χ2=4.272,P=0.039)、胆囊壁增厚(χ2=9.265,P=0.002)、颈部结石嵌顿(χ2=9.888,P=0.002)、术后近期并发症(P=0.012)、术后远期并发症,即PCS的发生,(χ2=5.858,P=0.016)等13项因素在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A组)和非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将χ2检验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协变量,采用逐步法(Forward L:LR法)筛选影响因素,最终进入模型的因素有年龄、胆囊壁增厚、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既往急性胆囊炎发病史、发病时间,其回归系数均>0,OR值分别为2.657、2.420、7.151、11.341、9.246,表明年龄、胆囊壁增厚、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既往有急性胆囊炎发病史、发病时间是DL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年龄≥50岁、既往有急性胆囊炎发病史、发病时间≥72h、BMI≥25Kg/m2、糖尿病病史、白细胞计数≥9.5×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6.3×109/L、纤维蛋白原≥3.5g/L、胆囊短径增加、胆囊壁增厚、结石嵌顿胆囊颈部的患者更易发生DLC。2.年龄、胆囊壁增厚、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既往有急性胆囊炎发病史、发病时间等5项因素是DLC的独立危险因素。3.既往上腹部手术史会造成腹部广泛粘连,造成LC手术困难,甚至提高中转开腹率。本研究结果显示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和非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在既往上腹部手术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不是DLC的危险因素,可能和我中心对此类患者多直接行开腹胆囊切除术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