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针刺治疗湿热型痤疮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来源 :中国中医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eoneone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以睾酮、皮损变化及Pillsbury分级为指标,评价痤疮发病局部联合背部刮痧疗法治疗湿热型痤疮的临床疗效。通过与针刺对照组的比较,明确刮痧疗法治疗湿热型痤疮的优势。  方法:  1.研究对象  2012年7月至2013年9月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门诊公开招募的痤疮患者。  2.研究设计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设计。  2.1 随机方法:按照随机的方法将84例入选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刮痧组)42例和对照组(针刺组)42例。随机序列通过SPSS软件产生,隐藏在不透光的信封里,所有的随机信封由一名不参与本研究的人员保存。在基线评价和签署知情同意书后,研究者根据患者入组顺序拆开一个信封取得改名患者的随机号。  2.2 有明确的诊断、纳入、排除标准,以及病例剔除、脱落和中止试验的标准。  3.干预方案  3.1 刮痧试验组  3.1.1 刮痧部位  (1)背部:选取项背部督脉经、膀胱经共5线。  (2)面部:选取包括额区,眶上、下区,颧上、下颌区,下颌区四个部位。  额区:经外奇穴-印堂;足少阳胆经-阳白。  眶上、下区:经外奇穴-鱼腰、太阳;足阳明胃经-承泣、四白。  颧上、下区:手太阳小肠经-颧髎;手阳明大肠经-迎香;手阳明胃经-下关。  下颌区:任脉-承浆;足阳明胃经-颊车。  3.1.2 刮痧器具本研究采用水牛角刮痧板,一人一板,一用一消毒(75%酒精擦拭消毒)。刮痧介质金龙康刮痧润肤油(背部)和金龙康刮痧润肤乳(面部)。  3.1.3 操作方法  (1)背部刮痧:患者采取俯卧位,用酒精棉球清洁刮拭部位,然后涂抹金龙康刮痧润肤油,取水牛角制刮痧板先刮拭背部正中线,采用重刮法,由上向下刮拭,从大椎至长强分段刮拭10~20次为宜。  再刮拭两侧膀胱经第一侧线,距脊柱旁开1.5寸,将刮痧板边角置于该经大杼穴上,由上向下用重刮法、直线刮法等运板手法,每侧刮拭20~30次。  最后刮拭膀胱经第二侧线,据脊柱旁开3寸,操作方法与第1侧线相同,每侧刮拭20~30次,整个背部以15~20分钟为宜。刮拭完毕后,嘱患者饮下2大杯白开水(300ml以上)以促进水液代谢。  (2)面部刮痧:面部刮痧时选用面部专用刮痧板,患者采取俯卧位,用面巾纸清洁刮拭部位,然后涂抹金龙康刮痧乳。  额部:板与皮肤形成5°~15°夹角,以面中线为起点,分别向左右两侧前额发际头维穴方向刮拭,轻手法刮拭10~20次。力量适中而平稳,动作连贯而流利,不要牵拉皮肤。对该区或内或区域边缘的经络、穴位进行单独刺激,如点压、按揉神庭、头维、印堂、阳白等穴位。  眶上、下区:使板前1/3断面汇合于鼻根处,与皮肤形成5°~15°夹角,分别向左右刮拭,紧贴眶骨大孔上缘至耳前,轻手法刮拭10~20次。刮时注意闭眼,刮板不要挤压眼球。再依上法对“眶下区”刮拭10~20次。  颧上、下区:从鼻翼开始向左右两侧分刮,沿眶骨下缘至耳前,用轻手法刮拭10~20次。再依上法从鼻翼下迎香穴刮至耳垂前10~20次,到耳前均需停顿加压。  下颌区:将刮板放在面中线下端,压住颌下皮肤,板与皮肤形成5°~15°夹角,沿下颌骨边缘向耳垂方向刮拭10~20次,到耳前稍停顿加压。  3.2 针刺对照组选穴:阳白、颧髎、大椎、合谷、曲池、内庭、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与阿是穴(皮损直径>1cm)。  针具:华佗牌一次性针灸针,0.25mm×25mm毫针。  操作:患者平卧,选用0.25mm×25mm毫针快速直刺进针,施以平补平泻的手法得气后,留针20min。  4.评价指标  4.1 疗效指标主要疗效指标:  4.1.1 治疗前后痤疮分级改善程度痤疮分级评价采用Pillsbury分级法。Pillsbury分级法是目前国际上通过的一种对痤疮严重度进行定性描述的方法。  次要疗效指标:  4.1.2 治疗前后总皮损及各部位皮损消退改善程度皮损计数及评分法:记录各类新旧皮损(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的数目。评分标准:一个丘疹或粉刺:评分0.5分;一个脓疱:评分1分;一个结节:评分2分;一个囊肿:直径≤1cm,评分2分,直径>1cm,评分3分。总皮损评分:各种皮损评分的和等于总皮损评分。  4.1.3 治疗前后患者血清睾酮值水平每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8次后进行血清睾酮检测。  4.1.4 治疗后疗效评价疗效判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1)痊愈:治疗前皮损积分减少≥90%,无新出皮损或新出皮损积分<1.5分  (2)显效:治疗前皮损积分减少≥70%,新出皮损积分<2分;  (3)好转:治疗前皮损积分减少≥30%,新出皮损积分<3分;  (4)无效:治疗前皮损积分减少<30%,新出皮损积分>5分。  注:疗效消退率=(治疗前分数-治疗后分数)/治疗前分数*100%  4.2 安全性观察指标:观察刮痧或针刺治疗过程中发生不良事件与转归。  4.3 依从性观察:计算患者的刮痧或针刺依从情况,治疗次数>7次为依从性好。如依从性不好,应查找原因并记录在案。  5.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治疗前后组间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疗效比较属等级资料用Mann-Whitney检验,治疗后疗效与基线资料、病情的关系使用相关性方法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基线资料比较及病例完成情况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痤疮病程(年)、丘疹数、脓疱数、Pillsbury评分、雄激素(睾酮)值、首发痤疮年龄等方面无差异,具有可比性(t检验,P>0.05,)。  刮痧试验组因依从性差脱落3例,共完成治疗39例;针刺对照组1例因针刺局部出现发红、发痒症状而终止治疗,3例因无法保证治疗时间脱落,共完成治疗38例。在纳入的84例患者中,共脱落7例,完成治疗77例,脱落剔除率为5.9%。  2.治疗4周后疗效分析主要疗效指标:  2.1 痤疮分级改善程度(Pillsbury评分)  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Pillsbury评分均明显下降,前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疗后的Pillsbury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表明刮痧和针刺两种治疗均能明显改善湿热型痤疮患者的Pillsbury评分,但刮痧、针刺两种疗法间无差异。  次要疗效指标:  2.2 总皮损及各部位皮损消退改善程度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总皮损评分均明显下降,前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疗后的总皮损评分无差异(P>0.05)。各部位皮损评分结果显示除了颈部和上胸部,两组患者额部、脸颊、鼻、下颌、背部各部位其皮损评分均明显下降,前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刮痧和针刺两种疗法均能明显改善湿热型痤疮患者的皮损评分,但刮痧、针刺两种疗法间无差异。  2.3 各类型皮损改善程度  2.3.1 丘疹或粉刺评分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丘疹或粉刺评分均有明显下降,前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疗后的丘疹或粉刺评分有差异(P<0.05),试验组评分低于对照组。表明刮痧和针刺两种治疗均能明显改善湿热型痤疮患者丘疹或粉刺评分,试验组效果优于对照组。  2.3.2 脓疱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脓疱评分均有明显下降,前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疗后的丘疹或粉刺评分无差异(P>0.05)。表明刮痧和针刺两种治疗均能明显改善湿热型痤疮患者脓疱评分,但刮痧、针刺两种疗法间无差异。  2.4 血清睾酮值水平治疗4周后,试验组患者的血清睾酮水平有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血清睾酮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两组患者疗后的血清睾酮水平有差异(P<0.05),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刮痧疗法可显著降低湿热型痤疮患者血清睾酮水平,由于对照组。  3.随访检查  治疗后随访一个月,对于痊愈及显效患者记录复发情况,试验组39例中,失访2例,用药1例,复发3例,复发率为8.33%。对照组38例中,失访2例,用药2例,复发2例,复发率为5.88%。  结论  1.刮痧疗法可改善湿热型痤疮患者面部丘疹评分、粉刺评分、及血清睾酮水平。。  2.刮痧疗法与针刺疗法均可显著改善湿热型痤疮患者痤疮分级程度(Pillsbury评分)、及总皮损积分,且两种疗法间无差异。  3.刮痧疗法在改善湿热型痤疮患者面部丘疹和粉刺数目方面优于针刺疗法,可能与刮痧疗法可降低患者血清睾酮水平有关,下一步研究需对刮痧治疗痤疮的相关机制进行探讨。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观察在抗肾纤维化的进程中滋肾活血方对慢性肾纤维化模型大鼠Smad蛋白、TGF-β1表达水平的影响,初步证实滋肾活血方对Smad蛋白表达干预作用可抑制TGF-β1水平表达,探
目的:观察灵龟八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并比较其与西药二甲双胍短期疗效的优异。   方法:将临床情况基本相同的患者结成对子,采用掷币法,随机编入灵龟八法针刺组(L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