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野桑蚕(Bombyx mandarina Moore)卵及各龄幼虫为研究材料,调查野桑蚕自然条件下的适应性。通过与家蚕(Bombyx mori L)的对比,发现野桑蚕与家蚕在抗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调查结果表明,在自然状态下,野蚕的自然淘汰主要发生在小蚕期,尤其是一龄期。野桑蚕的发育与有效积温存在一定的关系,即只有有效积温达到一定值时才能完成某一虫态,无论在幼虫期或是蛹期,其有效积温均低于家蚕。 BmNPV和w-BmNPV添食野桑蚕和家蚕后,大部分抗性较差的野桑蚕发病较快,而部分抗性较强的个体即使更长时间也不发病,这反映出了野桑蚕个体之间的抗性差异;而家蚕的整体抗性强,发病较晚,但均没有达到野蚕个体抗性的水平。 野桑蚕对农药的抗性远强于家蚕。农药添食后,部分野桑蚕由四眠变为三眠,或提前吐丝营茧,而家蚕的抗性极差,即使极低浓度也不能存活。野桑蚕对紫外线的抗性与对农药的抗性相似。在紫外线辐照后,部份野桑蚕也会表现出眠性减少,或提前吐丝结茧;且辐照时间越长,影响越大。 对5龄幼虫添食80ppm NaF,诱导其抗性基因细胞色素P450(CYP450)的转录表达,克隆了基因片段,并得到了野桑蚕细胞色素P450的全基因序列。通过对野桑蚕和家蚕细胞色素P450基因的全序列分析比较,发现两者同源性为99%,同源性很高;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只有一个氨基酸序列的差异,野蚕35位是His,而家蚕是Ty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