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桑蚕抗性的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duohui1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野桑蚕(Bombyx mandarina Moore)卵及各龄幼虫为研究材料,调查野桑蚕自然条件下的适应性。通过与家蚕(Bombyx mori L)的对比,发现野桑蚕与家蚕在抗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调查结果表明,在自然状态下,野蚕的自然淘汰主要发生在小蚕期,尤其是一龄期。野桑蚕的发育与有效积温存在一定的关系,即只有有效积温达到一定值时才能完成某一虫态,无论在幼虫期或是蛹期,其有效积温均低于家蚕。 BmNPV和w-BmNPV添食野桑蚕和家蚕后,大部分抗性较差的野桑蚕发病较快,而部分抗性较强的个体即使更长时间也不发病,这反映出了野桑蚕个体之间的抗性差异;而家蚕的整体抗性强,发病较晚,但均没有达到野蚕个体抗性的水平。 野桑蚕对农药的抗性远强于家蚕。农药添食后,部分野桑蚕由四眠变为三眠,或提前吐丝营茧,而家蚕的抗性极差,即使极低浓度也不能存活。野桑蚕对紫外线的抗性与对农药的抗性相似。在紫外线辐照后,部份野桑蚕也会表现出眠性减少,或提前吐丝结茧;且辐照时间越长,影响越大。 对5龄幼虫添食80ppm NaF,诱导其抗性基因细胞色素P450(CYP450)的转录表达,克隆了基因片段,并得到了野桑蚕细胞色素P450的全基因序列。通过对野桑蚕和家蚕细胞色素P450基因的全序列分析比较,发现两者同源性为99%,同源性很高;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只有一个氨基酸序列的差异,野蚕35位是His,而家蚕是Tyr。
其他文献
  本文以地处我国典型的干旱荒漠区阿拉善草原化荒漠草地长期定居的一牧户的草地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放牧生态学、植物生态学、恢复生态学、实验生态学和土壤学等多学科的
遗传学的研究表明,KISS-1和Gn RH是控制包括绵羊在内的动物发情的关键基因。虽然已知绵羊Gn RH的表达受kisspeptin的调控,但具体的分子机理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季节性繁殖的阿
为确定在五指山猪(WZSP)近交系群体中,白细胞抗原(SLA)基因ⅡDRA、DRB和SLAⅠ3 位点的等位基因数及其序列。本论文利用PCR-SSCP 方法和四对引物按家系对五指山猪(WZSP)近交系群体SL
本次研究以杜泊x湖羊F1代羊和湖羊为研究对象,进行两者生产性能和肉品质的比较。本试验选择3月龄健康且无体重差异的试验羊64只,其中湖羊32只(16只公,16只母),杜湖杂交F1代羊
本试验旨在比较评定青脚麻肉鸡和大恒肉鸡(大恒699配套系肉鸡)对不同来源玉米的代谢能值,并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建立两种优质肉鸡玉米代谢能的预测模型,为构建优质肉鸡饲料营
  家蚕是重要的经济昆虫,也是模式实验昆虫,铸就了绚丽的古代文明,从古到今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研究通过对家蚕后部丝腺细胞蛋白质进行双向电泳分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