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I/DUI学习对企业技术能力跃迁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我国电子制造业的实证分析

来源 :浙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fox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能力已成为当代企业和国家保持和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不仅要依靠不断增加的制造能力,更依靠创造新产品和新工艺的能力提升,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跃迁。但是,企业的技术能力不是自发形成的,学习在能力和技术知识积累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技术创新领域国际著名学者Lundvall教授等识别了两类技术学习模式:基于科学的学习(简称科学学习,STI学习)和基于经验的学习(简称经验学习,DUI学习)。有效利用企业STI和DUI两种不同学习活动的互补性,优化知识资源的使用可能是我国制造企业提高技术能力跃迁的有效途径。那么,STI学习和DUI学习相结合是否有助于我国制造企业技术能力的发展,STI/DUI学习如何影响企业技术能力的跃迁?本文正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研究。  本文围绕“STI/DUI学习如何影响企业技术能力跃迁”这一基本研究命题,探究了STI/DUI学习双重嵌入对我国电子制造企业生产组织能力、产品中心能力、装备相关活动能力等三个技术能力要素跃迁的影响,以及环境动态性在其中的调节作用。论文首先对STI/DUI学习、技术能力及两者间关系等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接着选择3个典型的电子制造企业进行探索性多案例研究,推导出关于STI/DUI学习与生产组织、产品中心、装备相关活动技术能力跃迁关系的九个初始研究命题;然后,通过理论分析提出STI/DUI学习与生产组织、产品中心、装备相关活动技术能力跃迁关系影响的研究假设和概念模型,并基于92家电子制造企业的调查样本,运用多元回归、层次回归和方差分析等方法进行了实证检验。通过上述分析论证过程,本文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1)STI学习和DUI学习都对生产组织能力、产品中心能力和装备相关活动技术能力的跃迁有促进作用。  (2)STI学习和DUI学习对生产组织、产品中心、装备相关活动技术能力跃迁的影响存在交互效应。  (3)STI/DUI学习对生产组织、产品中心、装备相关活动技术能力跃迁的影响受到技术环境动荡性的调节。  (4)不同类型的技术能力跃迁速度存在较大差异。  本文的研究结论深化了STI/DUI学习与技术能力跃迁间关系的理解,也对我国电子制造企业如何根据外部技术环境特性来调整、组合STI/DUI学习战略,促进技术能力的跃迁有一定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春天,在茈碧湖畔,每年最热闹的,恐怕就数这万亩木瓜花开放的季节了。满山遍野的木瓜树吐艳喷香,木瓜花海把一座座村庄、一片片田野变成五彩斑斓,漫山遍野的世界。如红霞、如光晕,绚丽多姿,景色非常壮观,入眼皆是画,成为游客和当地群众节日出游、感受春天气息的好去处。我便在这春风正好之时,慕名到木瓜花林徜徉其中,留住春光火红的难忘回忆。  才到木瓜林, 远处满树的木瓜花姹紫嫣红,红艳醉人,飘香四溢,朵朵木瓜花
期刊
前年,巍山县文学学会组织县内作家到打竹村采风,我因工作繁忙未能前往,甚感遗憾;后来,通过各级媒体得知打竹村是一个典型的彝族聚居小山村,是巍山县4个“州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之一,也是“民族团结进步繁荣稳定示范样板区示范村”,看过友人们到那里探访的照片,更是让我心动不已,一直梦想着到打竹村走走看看。在元宵节这天文友博基的邀约下,我终于圆了游赏打竹村的梦想。  下午四点多钟,车子从关巍公路拐上通往打竹村洁
期刊
早就听说朱苦拉是遗留在尘世之外的一处秘境!春天,与几位友人相邀,驱车前往。汽车驶出宾川县城,翻过三十五里坡,再下四十五里箐,到达平川后,一路往东,向更偏远崎岖的山路驶去。  友人说,村庄的彝语名为“客若来”,意为弯弯曲曲的山路,世人便诗意地称之为“朱苦拉”。经过这次亲身经历后确实如此,说不清经历了多少时间的山路颠簸,不过在友人轮番对朱苦拉的介绍下,心中对这神圣净土的向往便愈加迫切。尽管眼前的山越来
期刊
祥云县,古称“云南县”,也叫“小云南”。早在两千多年前,汉武帝因梦见彩云南现而将此地设为“云南县”,一百年前才改名为“祥云县”。两千多年来,无论县名如何改变,汉文化已慢慢地渗入、进驻这里,成为主导文化力量。土著的白族、彝族、苗族等民族文化渐渐退出文化核心,如灯火一般环绕点缀着祥云。几十年来,我用最轻的脚步深情地丈量着祥云城,这个最早叫“云南”的地方。  一  第一次走进祥云县城,是四十年前一个冬天
期刊
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失业危机和贫困蔓延等生态问题,使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缓解人口、资源、环境等
三面环山,一面向海,挖色自古即为洱海东岸一个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是洱海地区历史渊源长远的白族本土文化发源地之一,古建民居随处可见,那一幢幢错落有致古老斑驳的青砖旧瓦,雕梁画栋的老宅庭院,寄托的是灵魂,折射的是历史,传承的是技艺……不难想象,那些衣锦还乡的人曾有过的辉煌。  初心源自谋生动力  行走在挖色到康廊村委会寺涧村的小道上,高原的山尖子上挤出来的阳光,安静地照着挖色坝子,迎着和煦的海风,目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