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越山水相连,在“中国-东盟自贸区”“泛北”“两廊一圈”等区域性组织框架下,两国地域上的优势与互补性为不断凸现出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有效地避免了区内无序甚至是不公平竞争,有利于构建新的贸易秩序,从而增加贸易带来的收益。自贸区的建立还有利于区域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减少彼此贸易的摩擦和阻力,推动贸易、投资国际接轨进度。“两廊一圈”弥补东亚环太平洋经济带断裂的缺陷,已经成为国际经济次区域合作成功的典范。农业合作是中越经贸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分析中国和越南农业的互补性及其农产品贸易现状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发展农产品贸易的策略。首先,论文回顾了互补性相关理论文献,为本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其次,论文阐述发2000年以来中越农业发展状况,详细分析了中国、越南农业的互补性(主要包括对农业技术、农业机械、农产品种类)。研究发现,中越在农业防虫技术、中国农机在越南的推广、中越水果、水产品、橡胶、水稻贸易以及甘蔗的合作种植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对中越农业贸易的贸易额、贸易结构和贸易方式的实例分析表明,中越农业互补性非常强,中越农业合作与贸易在东盟中占有重要地位。论文利用G-L指数和Brue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进一步证实了中越农业与贸易的互补性。再次,分析了中越农业贸易存在的问题。越南方面,主要存在经营体制滞后,生产积极性不高;机械化程度低,生产成本高;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不高;出口市场定位不明确以及竞争秩序混乱;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中国方面,主要是对越南市场缺乏了解(特别是越南农机市场),再加上一些转移到越南农业企业不能适应越南管理,中国通关的措施不到位也限制了中越农业贸易的发展。最后,本文从越南方面和中国两方面总和考虑,提出越南要改善管理制度、合理定位中国市场、积极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议,同时建议中国加强对越南农业技术的输出,以此提高越南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其附加值,而且建议中越加强农业合作示范基地的建设,以此提高中越农业贸易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