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银行风险法律监管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shaoqiao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银行自从1995年在美国兴起以来,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就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网络银行是传统银行业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手段的一种金融创新产品,仍属于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网络的方便、快捷、低成本、高效率等特点,使得网络银行在与传统银行的竞争中具有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从长期来看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又由于网络发展中面临的技术约束等问题而使得网络银行的安全性遭到人们的普遍质疑,这又从根本上制约着网络银行的长远发展。因此,如何防范与监管网络银行运营中的各种风险成为保障网络银行安全运营的首要任务。笔者主要是从法律监管的视角探寻对网络银行风险监管的路径,以期从法律的层面上为网络银行的安全运行建立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本文主要从分析网络银行的风险及其成因开始,在对网络银行运行各个环节的监管研究的基础上,比较借鉴美国、英国、日本和巴塞尔委员会的先进经验,指出我国现阶段网络银行法律监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笔者的一些粗浅建议,以期对我国网络银行法律监管的完善有所帮助。本文主要采用法律解释学的方法,文献整理的方法,比较的方法和交叉学科的研究手段,对网络银行风险法律监管的问题进行研究。笔者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五章提出的完善我国网络银行风险法律监管问题的对策。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介绍网络银行风险的现状、类型并分析出现这些风险的原因。主要分析了网络银行面临的技术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和法律风险这四种风险的表现及其成因。第二章首先分析了网络银行风险监管的理论依据,认为对网络银行监管的理论依据是经济学上的“市场失灵”理论,在此基础上,从网络银行的市场准入、审慎经营、市场退出三个环节分析研究网络银行的监管对策。第三章是网络银行风险监管模式的国际比较。主要研究了美国、英国、日本和巴塞尔委员会的监管模式。第四章是对我国网络银行风险法律监管中存在的问题的研究。笔者认为,我国网络银行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立法的不健全,二是监管目标缺乏对客户利益的保护,三是我国的监管主体体系还不健全。第五章是针对第四章中提出的问题,尝试着给出笔者认为可行的解决路径。认为解决我国网络银行立法的不健全主要应确立明确的立法目标、提高关于网络银行立法的层级、完善现有立法中的模糊性规定和操作性不强的问题并加大立法力度,针对立法空白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解决对客户利益的保护方面,一是要注重对客户隐私权的保护,借鉴欧盟委员会的先进经验,二是限制网络银行制定的格式合同中对双方责任的不当分配;解决我国监管主体体系不健全方面,一是要构建统一的政府监管机构,二是要加强行业自律协会的建设和社会监督主体作用的发挥。
其他文献
为了实现对边缘像素点的高精度插值,融合有限差分、图像梯度、图像相关性提出了一种先插值再修正的Bayer彩色滤波阵列(color filter array,CFA)插值方法Bayer-CFA。首先,把CF
<正>中国唯一一个两度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女作家张洁(1937—)可以称得上是新时期女性的先驱。早在写作《红蘑菇》之时,张洁就开始思考女性精神。几十年来,她始终关心女性命运,
<正> 研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对每一个有关的具体因素都不应忽视,不管它是主要的还是次要的,决定性的还是非决定性的。因此,我们在研究鲁迅这一伟大的历史人物的时候,选取了
期刊
对23例膀胱癌患者,在术中行膀胱粘膜下注射5-氟脲嘧啶预防肿瘤复发。经随访,疗效满意,复发率为4.3%.
《雪国》除了在日本保持高人气之外,也聚集了世界各地的好评。昭和三十年代川端的作品被逐步翻译并介绍到了国外。1957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教授塞丹施蒂翻译的英译版《雪国》在
提出了共享协变量和随机效应的纵向响应中含有多个变点识别的线性混合效应(LME)模型和加速失效时间(AFT)模型的联合模型,并通过Gauss-Hermite近似解决极大似然函数中的复杂积分以
<正> 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环境看,发展特许经营方面还会遇到很多问题,作为特许商如何能更快更好地解决这些困难是他们最急需的。在这里有两个问题急待解决:一是加强和维护现有
本文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的数据,分别测算了中国制造业总体及16个细分行业的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以及国内技术含量,并实证检验了全球价值链嵌入对国内技术含量的影响
本文通过界定股市过度投机的内涵,利用各项衡量过度投机的指标,市盈率、换手率、市净率和股价指数波动幅度等对中国股市的表现进行实证分析,同时对比国外相应时期的成熟和新
无线局域网因为其较低的构建和运营成本、较高的传输速率、较远的传输距离等优点获得了人们的青睐。随着笔记本电脑、PDA等移动终端的广泛使用,用户对无线接入的需求日渐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