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下颌骨肿瘤、肿瘤样病变和外伤等均可造成下颌骨缺损,导致面部畸形和功能障碍。从局部外形或术后功能恢复角度考虑,当颌骨缺损范围过大、极易发生病理性骨折或连续性中断时,可考虑用自体骨移植、同种异体骨移植、牵张成骨或微血管游离皮瓣重建,尽可能恢复术后颌面部形态与功能。尽管有许多方法可用于修复和重建下颌骨大型骨缺损,但它仍然具有挑战性,尤其是对于成长迅速的少年儿童而言。在儿童中使用的理想重建方法应当能够与儿童骨组织成长相适应。临床实际选择应取决于重建时患者的年龄和所需要的骨量。自体髂骨移植在颌面骨缺损重建中应用广泛。有研究认为,当非血管化骨移植用于约5-6cm的缺损时可能提供最佳修复结果,但它需要足够的软组织床,保留骨膜,以优化移植物血运重建的生物学条件。传统上不推荐使用大于6cm的游离髂骨移植物,因为它可能因为血运重建困难而易于坏死,导致临床治疗失败。这样,取骨部位的选择使多数患儿家属产生犹豫。我们这项研究的目的在于描述使用较长自体无骨膜游离髂骨移植修复重建儿童下颌骨大型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就诊于我科的少儿下颌骨骨化性纤维瘤切除术后使用没有骨膜的非血管化自体游离髂骨进行修复重建下颌骨的病例,同时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归纳总结下颌骨大型缺损修复重建的方法,分析其在少年儿童这一人群中应用的挑战性,分析使用超常规长度的非血管化游离髂骨重建少儿下颌骨的可行性,以期为少年儿童类似疾病进行治疗提供借鉴。病例报告:患者系一名15岁男孩,以下颌骨膨隆为主要症状,临床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诊断为骨化性纤维瘤。考虑到骨化性纤维瘤的高复发率和恶性转化,扩大切除范围至关重要。因此,手术将受影响的下颌骨在安全范围内进行切除,但保留其唇颊舌侧骨膜的完整性,然后取自体无骨膜游离髂骨移植物,长约8cm,分段处理后进行修复重建。手术后,我们进行了为期五年的随访以监测患者的术后康复情况。该患者在随访期间未报告任何并发症。术后五年,患者移植骨愈合情况良好,后期可以考虑种植修复。结论:无骨膜的自体髂骨移植可用于少年儿童下颌骨大型骨缺损的修复重建。我们建议对下颌骨存在较大缺损的儿童患者使用游离髂骨移植进行修复重建,尤其是对于不愿意选择进行血管化游离腓骨皮瓣移植的患儿。非血管化髂骨移植的优势在于其可提供较高比例的松质骨而有利于成骨,可以通过分段塑形来提高成活率并适应下颌骨形态,且损伤相对较小,治疗时间及成本相对较少。我们认为对于有大型下颌骨缺损的少年儿童而言无骨膜的非血管化游离髂骨是一个较为合适的手术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