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省的胡集灯节书会与河南的马街书会并称为中国民间两大书会。2006年,这两大民间书会均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笔者论文研究的对象便是这两大书会之一,位于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的胡集书会。胡集书会也称胡集灯节书会,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曲艺盛会,之所以称之为胡集灯节书会,据文化站胡同利站长介绍因为书会的正节开始于每年的正月十二,这天是胡集镇年后的第一个大集,当地村民为欢度元宵节,赶往胡集置办元宵节用品,其间有踩高跷、赏花灯等民俗活动。与此同时各地的说唱艺人也从四面八方赶来,开场献艺,说书、卖场,经年不衰。胡集书会这一古老而又现代的鼓书交易市场,由于各种客观的原因它并未引起学术界广泛的关注,与同样身为中国两大书会之一的马街书会相比,对胡集书会进行的研究并不多见,且多从书会的历史,起源,构成,功能等问题进行研究,研究者也多为文本研究学者。从民族音乐学的角度去研究胡集书会的现在较为鲜见,本文将以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大量的田野工作将胡集书会作为音乐产业进行研究。以胡集书会为案例,描述出中国最底层人民怎样用音乐来维持生计,以及曲艺音乐怎样在农耕文明的状态下进行最初级的文化经济交易的。论述这一音乐产业形成并生存下来的原始经济动因——养家糊口,折射出说书艺人艰辛的卖艺生涯。本文绪论部分指出了笔者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第一章研究的是中国曲艺的文化属性,主要从中国曲艺的内涵与特征、分类等入手,讲到曲艺艺人生活的特征。第二章以胡集书会中说书艺人为主体,讲述他们的乡音、乡情、乡愁与乡恋,描述了说书艺人的生存状态。第三章主要讲了胡集书会中存在的经济现象,即说书艺人们的谋生手段。第四章以胡集书会为例阐发出音乐产业这一古老而又年轻的命题,并对胡集书会做了前瞻性的思考。结语总结音乐的经济属性与胡集书会音乐产业古老又年轻的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