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术不端行为作为一个复杂的问题长期存在于科学共同体中。近几年,随着社会主流媒体对科学家学术不端案列的接连曝光使得学术不端行为逐渐走入大众视野,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激烈的讨论。从宏观的视角来看,科学家的学术不端行为是一个社会问题,然而,从微观的视角来看,这种行为已经涉及到了学术圈的道德规范问题。这种对道德规范破坏的危害体现在:浪费了学术资源、损害了科学家的求真形象、扼杀了科学家的创新能力以及败坏了社会风气等。因此,科学家的学术不端行为需要进行综合而全面的分析,以期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和相关建议,达到净化学术的不正之风的目的。本文首先阐述了文章的选题背景、选题意义与选题目的。接下来介绍了国内外关于学术不端行为的研究概况与发展历程。接下来引用科学家角色这一概念,梳理了科学家角色形成的过程以及科学家的角色冲突,强调了科学家作为公众人物,不仅要履行科研责任,也要履行社会责任的必要性,进一步强调科学家要树立社会责任感。本文着重从多个维度剖析了科学家产生不端行为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其中包括社会原因、经济原因、文化原因、制度原因以及科学家自身的原因。社会原因主要是指科研环境的不纯粹、科学共同体的高度分层以及“熟人社会”对学术不端的影响;经济原因主要是经济利益的驱动与学术不端的经济成本较小;文化原因包括功利主义文化的盛行、学术越轨亚文化的兴起以及传统文化的影响;制度原因包括科研评价体制重“量”而不重“质”、评价标准不够细化、同行评议存在不合理之处等等;科学家自身的原因是指科学家自身科学精神的缺失、责任意识不强以及对学术不端认知能力的缺乏。以上这些原因都从不同程度上导致了科学家不端行为的出现。笔者认为,减少不端行为的产生首先要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加强舆论导向,增加大众媒体对科学家的关注与报导;其次要进行学术制度改革,建立人性化的等级评价体制;再次要提高学术不端的经济成本,加大处罚力度;最重要的是加强科学家的自律意识,树立正确的功利主义科学观。采取自律与他人监督相结合的方式来预防、减少不端行为的产生,使科学能够更好地发展下去,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