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审美化论题辨析与现象反思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_8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居民物质生活的日益充足以及社会的长足发展,“日常生活审美化”逐渐成为我国当下一个日益普遍的文化现象。虽然“日常生活审美化”不是中国的本土命题,是西方后现代理论和消费社会的产物,但处于转型期的我国社会,依然在许多领域出现了类似的特征。研究这一命题,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不仅具有学理上的意义,而且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图对“日常生活审美化”进行详细的概念辨析,并着重考察服饰领域的审美化现象,力争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辩证地分析,并且重点分析其中的负面意义,以引起大家的警醒,使之朝着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全文分为四大部分。第一章从“日常生活审美化”论题的提出及研究现状入手,考察该命题的理论渊源以及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以期对这一论题的来龙去脉有清醒的把握。第二章对这一论题进行理论上的拆分,即分别研究“日常生活”与“审美”的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包括康德、席勒、尼采、韦伯、海德格尔等理论大家对“日常生活”与“审美”关系的主张和现实的艺术发展领域中两者关系的发展变化。第三章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内涵进行探究,即从两个相逆相反的过程,也就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审美的日常生活化分别进行探讨。此外试图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的原因进行初步地思考。第四章选取日常生活领域中的服饰领域透视中国“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进程并且对这一现象进行辩证地分析。既肯定其中的积极因素如它带给我们的感官享受,又否定其中的消极因素如服饰消费的符号性、物质主义及受权力支配存在阶级和性别的不平等,不可能真正实现民主化等等。倡导积极面对已经出现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并尽可能地通过加强美育、借鉴“人生艺术化”的精髓等方式,使之良性健康地发展,由“表层审美化”上升到“深层审美化”。
其他文献
1990年代后中国的文化语境具有明显的“解构性”特征,这种特征是与1980年代相对而言的。1980年代是一个“建构”的时代,即是对“启蒙”重新积极的建构,1980年代的启蒙主义浪潮被
学位
不知不觉间,我们实施新程改革已经有些年了。虽然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但是,通过几番不停的学习、研讨、观摩、实践,窃以为:虽然现在的中学语文课堂中教师的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