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模态成为当前学科教材知识展示的常态。目前多模态教材语篇研究基本集中于语言教学类教材,而对非语言学科尤其对《科学》教材多模态语篇则显得研究不足。科学教材多模态语篇中的文本、图像以及图文关系如何表述和呈现科学知识非常值得关注。基于中外对比视角,本研究选取了中美小学《科学》教材地球科学知识系统中的共有知识点——161课图文语篇,作为研究语料。对所选语料中的文本、图像、图文关系进行了标注。建立了文本、图像、图文关系标记标准和标记集,完成了对中美教材161课482节课文中的文本、2193个图像和图文关系9大项目57个子类的标注,建立了中美科学教材多模态图文分析数据库。以此为研究基础,运用多模态语篇分析理论、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对比了中美教材在文本表述、图像示意和图文互动3方面的异同,进而通过分析差异原因探索中美教材不同的编写理念对知识表述的影响,以期为国内小学《科学》教材编写提供参考和为学科教材多模态语料库建设提供参照。本研究取得了如下结论:(1)在文本特征的对比分析中我们发现:美国教材文本形式特征具有系统性,各种文本类型在教材中呈现有秩序分布,使得美国教材各种文本类型、文本功能相互呼应,文本意图一目了然。而国内苏教和教科教材文本形式特征不统一,各种文本类型使用比较随意,使得教材文本功能分工不明确。从而导致教材行文线索模糊,影响教材的易读性。(2)在图像类型及功能的对比中我们发现:中美教材都使用照片、模型图、绘画和统计图表作为展示科学知识的主要资源。但国内教材图文语篇具有自己的特色——使用了提示学生注意的漫画;在图像功能上美国教材图像不直接参与篇章行文组织,而国内教材有大量图标和标记漫画在参与篇章行文组织。(3)在图像展示方式的分析中我们发现:美国教材图像展示中,不同类图像分界清晰,图像间的组合性和图像个体的独立性兼顾,具有组织系统性且重点突出。而国内教材图像以平铺直排为主且图像密度较高,重点图像不能很好地凸显。美国教材常用模型图与照片、统计图表组合,即为模型+实例和模型+数量分类的组合,这种组合方式利于展示科学知识的不同侧面。而国内教材常用漫画与照片、统计图表组合,漫画在组合中仅起言语标记和语篇组织作用,并不提供知识信息。(4)经过对图像密度和大小、位置的统计我们发现:国内教材图像密度远高于美国教材,图像多于文本的页面比例高于美国教材。国内教材过多使用图像表述科学知识,有图像替代文本之嫌,不利于知识的系统性展示、学生自学。在图文相对位置上,美国教材有上下和左右行文两种图文布局,而国内教材则主要为上下行文布局。国内科学教材图像密度较高和文本随机分布的情况,不利于充分利用页面空间来有效调动图文有序分布。(5)在图文关系的对比中我们发现:中美教材图文互动主要表现在配图文本解释和限定图像信息,图像的照片、模型图、绘画,统计图表为语篇补充文本不易展示的具体实例、模型结构、实验过程、数量和分类等知识信息。其中差异体现在美国教材图像基本用于为语篇知识补充解释信息,未用于补充信息的图像比例仅为4.16%,而国内苏教和教科教材则达到38.91%和19.78%。具体表现为教科教材高比例填充类图表集中出现转述语篇命令,因而导致文本知识空缺,并且苏教和教科教材利用大量图标和漫画衔接语篇,打断教材知识叙述,影响语篇连贯性,此类图像并未直接补充语篇科学知识信息。相关建议:在文本形式及类型设置方面,国内教材应对文本形式特征建立系统性标准,同一类型的文本保持形式特征的一致性,并且为不同类型的文本设置固定分布区域。在图像使用方面,国内教材应适度使用漫画,避免出现言语泡堆积现象,漫画尽量分布于行文论述之外;填充类图表适当在教材正文中出现,可以安排在教材配套设置的练习或操作模块或者将填充类图表安排在练习册中;国内教材应适当增加模型图,可利用模型图、照片、统计图表的相互组合,多角度多侧面展示科学知识。在图文关系方面,国内教材由于存在图像替代文本叙述知识的倾向,造成了图像不得不经常性地参与衔接语篇。因此国内教材应尽量依靠文本尤其是标题文本组织行文,使得语篇更具逻辑性和连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