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放手术行括约肌间切除术(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ISR)在低位直肠癌手术中的临床疗效的分析。方法:通过英文文件库例如Cochrane Library、Ovid、PubMed以及Medline和中文文件库例如知网、万方等,提取数据库中2010.01至2019.01间有关括约肌间切除术在低位直肠癌的手术中的应用临床研究资料,对其进行筛选,将符合文献质量评价标准的文献纳入后,根据异质性的大小,分析异质性后选择是固定效应模型还是应用随机效应模型来进行Meta分析。最终我们选取的文献有13篇,累计病例1425例患者。行腹腔镜括约肌间切除术(实验组)(Laparoscopic 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LAP-ISR)组患者共786例,开放括约肌间切除术(对照组)(Open 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OP-ISR)组共639例。评价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肛门恢复排气的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切口感染、术后吻合口瘘、术后吻合口狭窄、术后局部复发、术后远处转移以及环周切缘阳性率等。结果:纳入13篇观察性研究共1425例病人,腹腔镜手术和开放手术分别为786例和639例。与对照组(开放括约肌间切除术)相比,实验组(腹腔镜括约肌间切除术)在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的数目上与之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术中出血量实验组较对照组(WMD=-100.27,95%CI-123.64~76.90,P<0.01)减少,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WMD=-1.03,95%CI-1.42~0.64,P<0.01)较之缩短,同时术后住院时间(WMD=-3.28,95%CI-4.40~2.16,P<0.01)也缩短;但两组在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吻合口瘘及吻合口狭窄发生率、术后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率以及环周切缘阳性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eta分析结果显示:对于低位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括约肌间切除术较开放括约肌间切除术手术时间没有明显变长,手术清扫淋巴结数目及范围相当,术中出血量减少,说腹腔镜组手术对于患者的创伤较开放组小;实验组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说明腹腔镜组术后恢复较开放组有明显优势,更符合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而二者在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吻合口瘘及吻合口狭窄发生率、术后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率以及环周切缘阳性率等术后并发症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术后并发症的控制方面无明显差别。总的来说,腹腔镜括约肌间切除术较开放组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在根治肿瘤的同时能给予患者更小的创伤,更快的恢复及更优质的术后生活质量,是一种微创、安全的保肛手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