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对于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概念无论实务界还是理论界都远未达成一致的定义。现有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仅仅是较为完整的从中观、微观和监管者的角度揭示了竞争力的来源,而并没有从其本质属性出发,去建立能够反映动态性、相对性和多元性等竞争力特点的基本评价框架。针对以往研究中的不足,本文做出以下一系列工作,以期为今后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理论框架与方法体系。
本文结合Benchmark理论,深入分析了商业银行竞争力高标定位的机理。首先从有效竞争行为模式、理性边际替代模式和相对优势定标模式建立了商业银行竞争力标杆定位模式。在商业银行经营模式、流动性以及信用风险管理国际比较的基础上,从同业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两个层面构建了评价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指标体系。
针对现有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方法中较具合理性的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的不足,如传统DEA模型在不具备先验信息的条件下无法合理分配各个输入、输出指标的权重,以及输入或输出指标按同一比率优化所导致的提供决策信息较少等,本文以群组决策法、多目标优化与模糊集合理论为工具,提出了一种能够同时面向输出各个分量的群组决策DEA模型,并通过选择一些特殊的模糊集合隶属函数,使得最速DEA模型和全局DEA模型成为这种DEA模型的特殊形式。此外,本文还进一步给出了基于面向输出各个分量的群组决策DEA模型的二次相对评价模型,从而为商业银行竞争力建立了适合的评价方法体系,该方法不但可以体现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动态性、相对性和多元性特点,而且还可以消除各个银行之间由于客观基础条件差异对竞争力评价结果的影响。
采用本文提出的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理论与方法,并借助于因子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分别从商业银行的同业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两个层面,结合1997年~2002年各个银行的统计数据,对我国14家样本商业银行以及世界主要60家银行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对实证结果的分析,一方面验证了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理论与方法体系在实际应用中的科学性与可靠性,另一方面揭示出我国商业银行还应进一步扩大银行规模,特别是股份制商业银行规模,以及通过提高中间业务占整个金融业务的比率等方法来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