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子宫内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 EP)是女性最常见的子宫内膜病变之一,是不规则阴道流血的常见病因,也是不孕的原因之一。其病理生理改变为子宫内膜基底层的局限性增生,有蒂突向官腔,由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组成。子宫内膜息肉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妇女,受激素水平变化、药物使用、高血压、肥胖等因素影响。近年来随着官腔镜的广泛使用,EP的诊断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有文献报道EP在妇女中的总发病率约为25%,绝经后妇女发病率高达31%,高峰年龄为50岁。EP的发生原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清楚,多数学者认为,EP的发病与激素水平、炎性刺激、细胞凋亡、基因突变等多因素相关,而EP形成相关因素种类繁多,但大多尚无定论。有研究提出,在众多相关因素中,对EP发病有促进作用的因素可能为高龄、超重或肥胖、bcl-2蛋白阳性、雌激素样作用、雌孕激素不平衡等,对EP发病有保护作用的因素有孕激素及抗雌激素作用,而绝经、ki-67蛋白、短时间或长时间使用他莫昔芬、激素替代治疗、子宫内膜炎等与EP形成具体关系仍不明确。因此,EP发病高危因素及发病相关机制,尚需多中心大样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为疾病防治提供依据。研究目的:收集我院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一般信息,利用统计方法验证相关因素,最终进一步了解子宫内膜息肉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资料与方法:选择2012年10月至2012年12月在我校附属妇产科医院住院治疗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121例作为研究组,随机选择同期在我院住院行宫腔镜检查,排除子宫内膜息肉的患者111例作为对照组。分别统计两组患者年龄、月经初潮时间、月经不调、绝经、正常或异常宫内节育器、身高、体重、高血压、糖尿病、孕次、产次、原发不孕、子宫内膜异位症、宫颈息肉、息肉单发多发、息肉大小、激素替代治疗等情况。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或校正的χ2检验,对有意义的因素作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研究组平均年龄(44±12)岁,其中<30岁者18例(14.88%),30-39岁者26例(21.49%),40-49岁者35例(28.93%),50-59岁者24例(19.83%),60-69岁16例(13.22%),>70岁者2例(1.65%)。其中56例(46.39%)为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而单发子宫内膜息肉平均直径(1.08±0.50)cm。2. EP的形态特征:EP在经阴道超声中的典型表现为内膜区单个或多个强回声灶,主要呈舌形或椭圆形,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可见星点状血流。EP病理形态特点主要是致密纤维组织间质、排列紊乱的腺体及厚壁血管。宫腔镜下EP为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指状或舌状赘生物,质软,色粉红,有蒂或无蒂。3.单因素分析发现,与子宫内膜息肉发病有关的因素有:年龄、初潮时间、绝经、孕次、产次、子宫内膜异位症、宫颈息肉、高血压病,均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有意义的因素包括年龄(OR=1.163,95%CI:1.090-1.240),孕次(OR=0.407,95%CI:0.298-0.557),均有P<0.05。结论:高龄是EP发病的危险因素,孕次增加对于EP形成有一定保护作用。初潮时间、绝经、产次、子宫内膜异位症、宫颈息肉、高血压病等几项因素需大样本研究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