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辨状论质”是根据中药材外观性状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判断中药的真伪优劣,是中药经验鉴别的精髓。“辨状论质”的实质是中药的外观性状与内在质量具有相关性。中药外观性状不仅是药材的外形特点,也是药材内部组织结构及其内含化学成分的外在表现。鸡血藤主要由木质部及韧皮部组成,木质部淡红色或棕色;韧皮部有树脂状分泌物呈红棕色至黑棕色,与木质部相同排列呈数个同心或偏心性圆环。传统经验对中药鸡血藤的质量评价认为含树脂的偏心性环纹数需3-8圈以上,即偏心性环纹3圈以上,但鸡血藤的这种“辨状论质”是否有科学依据?其药效成分是什么?木质部与韧皮部的化学成分有何异同?本研究拟利用谱效结合的分析方法,找出鸡血藤中的药效成分,并进一步对鸡血藤中的木质部及韧皮部分别进行组织化学成分的分析,以明确药效成分两者间的含量分布情况;对不同圈数的鸡血藤黄酮部位的药效成分进行含量测定,以建立药材外形特征与内在质量的相关性。方法:1.鸡血藤总黄酮、木质部及韧皮部黄酮部位化学成分定性分析采用LC-ESI-MS法对鸡血藤总黄酮、木质部及韧皮部黄酮部位进行定性分析,通过黄酮类化合物的裂解规律,综合保留时间、MS数据及参考文献报道数据,对各个色谱峰进行结构鉴定,并对木质部、韧皮部黄酮部位化学成分进行对比分析。2.鸡血藤黄酮部位对复合血虚模型小鼠补血作用研究建立小鼠复合血虚模型,给予高、中、低剂量鸡血藤黄酮部位药物治疗,测定小鼠外周血像血细胞及制作脾、肾脏病理切片,观察所分离的鸡血藤黄酮部位对复合血虚模型小鼠的补血作用及脾、肾脏的保护作用。3.鸡血藤黄酮部位谱效相关分析测定多个批次鸡血藤黄酮部位HPLC图谱,分别采用灰色关联分析和皮尔逊相关分析方法,分析HPLC特征峰所代表的化学成分对补血作用的关联度和相关性,以找出其补血作用的药效成分。4.鸡血藤木质部、韧皮部黄酮部位的HPLC图谱对比研究及药效成分在鸡血藤不同组织中含量分布差异的研究4.1木质部、韧皮部黄酮部位的药效成分分布规律研究取多个南领药材种植基地鸡血藤药材,对木质部、韧皮部黄酮部位中药效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并比较药效成分在两者间的含量分布规律。4.2不同圈数鸡血藤黄酮部位的药效成分分布规律研究筛选不同圈数的鸡血藤切片,对黄酮部位中药效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并分析药效成分在不同圈数鸡血藤中的含量分布差异。结果:1鸡血藤木质部及韧皮部黄酮部位化学成分定性分析建立了一个LC-ESI-MS对鸡血藤黄酮部位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的方法,从鸡血藤黄酮部位中分离23个化合物,共推断出黄酮类化合物10个,并对10个化合物质谱裂解方式进行解析。韧皮部中所检测到的21个化合物在木质部中均可以检测到,但是各个成分的离子峰相对强度在两个部位中不相同,说明其在两者间的化学成分与含量有一定的差别。2.鸡血藤黄酮部位对复合血虚模型小鼠补血作用研究给予鸡血藤黄酮部位高、中、低剂量后,模型小鼠RBC、HGB、HCT数量均上升,且与模型组比较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髓病理切片结果表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发生与造血相关脏器的炎症病变,给予鸡血藤黄酮部位药物治疗后,脾、肾脏的炎症及组织损伤情况有所改善。3.鸡血藤黄酮部位对复合血虚模型小鼠补血作用及其谱效相关分析选取有较大关联性或相关性较好的成分为鸡血藤黄酮部位补血作用的药效成分。鸡血藤黄酮部位中抑制复合血虚模型小鼠外周血像中RBC、HGB、HCT含量降低的药效成分主要是1、2(儿茶素)、4(表儿茶素)、5(大豆苷)、8、6、10(芒柄花苷)、12(8-甲雷杜辛-7β-葡萄糖苷)、14(芒柄花素)号峰,鸡血藤黄酮部位发挥补血药效的是其化学成分群的共同作用。4.鸡血藤药效成分在不同组织中含量分布差异4.1木质部、韧皮部黄酮部位的药效成分分布规律研究结果显示,5种成分在木质部中的含量高于韧皮部中的含量,特别是芒柄花素、芒柄花苷、大豆苷;儿茶素、表儿茶素在木质部、韧皮部中含量虽存在差异,但在两者之间的含量差异相对较小。4.2不同圈数鸡血藤黄酮部位的药效成分的分布规律研究2圈~5圈的鸡血藤黄酮部位中,5种药效成分含量与药材切片的圈数均呈正相关性。圈数越多,药效成分的含量越高。结论:本实验对鸡血藤黄酮部位化学成分进行LC-ESI-MS分离、鉴定,较为全面地分析鸡血藤黄酮部位的化学成分组成;对所分离鸡血藤黄酮部位进行药效实验,证实其具有明显的补血作用,并结合谱效分析,筛选鸡血藤黄酮的药效成分;利用LC-ESI-MS及HPLC法对木质部、韧皮部黄酮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比较,证明了两者化学成分存在差异;药效成分在鸡血藤药材木质部的含量高于韧皮部;鸡血藤切片的圈数越多,药效成分含量越高。首次建立了鸡血藤性状特征与内在质量的相关性,为依据性状特征评价中药鸡血藤的质量提供科学依据,并为阐明中药传统经验精髓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