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师曾《文体明辨》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lianwaiguo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师曾(1517——1580),字伯鲁,号鲁庵,明苏州府吴江县人。其所作《文体明辨》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体论专著。《文体明辨》产生于明代中期的嘉靖年间,从《文体明辨》中亦可见出时代特色的反映,主要是:1、阳明心学的兴起与俗文学的蓬勃发展;2、程朱理学的影响;3、时代著述之风——总结作文之法著作的盛行。徐师曾之所以重视体制法度,创作《文体明辨》,从思想根源上讲,是儒家传统的正名思想在为文上的体现。徐师曾在《文体明辨序》中言此书“大抵以同郡常熟吴文恪公讷所纂《文章辨体》为主而损益之”,人们一般也将此二书并称。从表面看,《文体明辨》继承了《文章辨体》的编纂形式——将文分为若干体,再于每体之前作一“序说”,并在体下选文;也部分地继承了《文章辨体》的一些观点,如对“箴”、“铭”、“颂”等文体的序说,但是实际上,《文体明辨》无论是在编选体例上,还是在编纂内容上,都较《文章辨体》有较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大方面:在编选体例上,《明辨》以辨体为选文的唯一标准,而《辨体》则以辨体和明理切用二者作为选文标准;《辨体》中每体自为一类,单纯明了,《明辨》则会在一种文体之下附诸其它相关文体;《辨体》是将六十类文体区分为正体和变体,以内外集分录之,《明辨》在此基础上于每种文体内进一步区分出正变古俗,辨析更加细致;对历代制册诏诰等,《辨体》只书世代不言作者,《明辨》列出作者名氏;《辨体》选文未作口头与书面之别,《明辨》明确表示只录书面之辞。在编纂内容上,首先,《辨体》五十五卷,选文2329篇,而《明辨》计八十四卷,选文有4878篇,在规模体制上要比它大得多;其次,在对各类文体如“诰”、“册”、“序”、“哀辞”等的序说上,《明辨》的考辨更为精审细致;此外,在对俗文体的著录上,《明辨》录有十四卷二十六种,较包括《辨体》在内的前代诸多总集都有重大突破。在《文体明辨》里,徐师曾还表现了自己的文学观和文体观。其文学观包括对“文”范围的界定及“正变古今”的发展观等。其文体观主要通过对“文之辞”与“文之体”、文之“类”与文之“体”以及“释经之体”与“属文之体“等几组概念的辨析,明确了他所理解的文体与非文体的界限;又通过对萌蘖与成体的辨析表达了自己关于文体起源的独特见解。从其著作中,我们可以知道,在文体起源的理论上,徐师曾是秉承刘勰、颜之推以来的“文出五经”的起源观;在具体的文体起源时间确定上,他形成了自己的标准(尽管尚未成熟):1、以文字形式呈现者为始;2、对偏重于应用性质的奏议类文体,以文体的定名为始;3、对偏重于文学性质的诗文类文体,以文体特征的形成为始。
其他文献
秦汉时期是我国区域农业大开发、大发展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不仅奠定了传统时期区域开发的基本模式,而且也是构筑秦汉盛世的重要内涵。秦汉时期的区域农业开发有着深厚的内在
目的:检测JAB1、Cx43和P27kip1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探讨它们在瘢痕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结合计算机病理图像分析检测瘢痕疙
致力于研究人类文化的文化人类学作为20世纪的一大显学,以其独特的田野调查的方法,形而下地给美学研究提供了活化载体。作为一种问题介入方式,文艺学、美学自觉从本体论角度
香港特区政府大力提倡将资讯科技应用于教育上,是顺应世界潮流。资讯科技在教学上应用,其优点是显著的.可以提高教与学的素质和效益.但不可忽视网络文化的负面问题。面对新挑战,教
第三人撤销之诉在适用上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原告的主体范围不清晰、管辖权上移、诉讼各方的审级利益不平衡等等。案外人撤销之诉是一个新旧相互交织的复合型民事诉讼,
近年来,随着听力测试在各类英语考试中所占比重的增加,对考生听力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中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的听力习惯,夯实语言基础,提高听力水平的最佳时期,语境的相
我国的文化传统长期以来重结果,轻程序,所带来的后果之一便是直接造成了程序正义和事实正义之间的对立和冲突。笔者尝试分析程序正义的概念以及如何落实程序正义,两者发生冲
随着近年来养牛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起来.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与此同时,疾病也在以相同的速度在增长和变异,在与病毒抗争的
本实验研究高位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大鼠慢性期外周α-肾上腺素受体敏感性的变化,研究大鼠SCI后不同时间点脊髓损伤段和相邻节段侧角交感神经元的凋亡情况以及脊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为临床枕颈融合术寻找一种新颖的枕寰枢内固定方法,通过系列研究,拟具体实现以下目的: 1.寻求前路经枕寰枢关节螺钉固定的解剖学依据,为临床、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