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方方小说中的武汉城市书写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3514643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汉是一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武汉人对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记忆正逐渐变得模糊。无论是烜赫一时的城市建筑还是别具一格的风俗人情都逐渐消散在人们的记忆里。方方在她的小说里通过展现城市的历史文化以及市民的生存景观,以期构建城市、市民与文化三位一体的独特的城市文学的书写模式。本文以方方小说中的武汉城市书写为研究对象,分为绪论、正文和余论三个部分展开具体论述。绪论部分主要对城市文学、城市形象、城市书写等概念进行梳理,以及分析“汉味小说”与武汉地域文化的关系,并梳理了当前关于方方小说的研究现状。正文部分共有三章。第一章以城市与文化的关系作为切入点,对方方笔下的武汉城市形象与城市景观进行梳理,从而唤起武汉城市历史文化的记忆与追忆。无论是生活空间、还是风土民情、传统习俗文化,从繁华商埠的文化记忆到革命现场的遗迹追寻,从五味杂陈的市井风情图谱到汉剧的文化遗韵,都被方方纳入到作品中。方方力求展现出鲜活而饱满的城市形象,重塑老武汉的历史文化记忆,以及城市的文化品格与时代风貌,并表达对传统习俗文化逐渐消逝的忧虑。第二章主要围绕方方小说中的市民形象与生存景观展开论述。方方在小说里分别塑造了底层市民、知识分子和进城的“乡下人”这三类形象,通过写底层市民生活的困境与挣扎,知识分子精神的萎顿与惶然,“乡下人”进城梦想的幻灭,来展现现代人的生存状态。方方以极客观、冷静的态度来审视他们的困窘、尴尬、惶然、异化与绝望,以期反映城市的焦虑与社会的病症。人的病症也是城市的病症。尽管她笔下的人物最后都不可避免地走向毁灭与死亡,但在宿命与悲剧的背后,方方倾注了自己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以寻求对束缚的解脱与困境的突破。第三章主要对方方城市书写的艺术特征进行分析,以挖掘深藏其中的文化价值。方方将巨大的历史变迁融入作品中具体人物的喜怒哀乐与命运流转之中。通过对市民命运的书写来演进城市的历史。同时,方方在对城市进行书写的时候,融汇了颇具“汉味”的语言以及浓郁的诗性语言,将人物真实地还原到他们生活的场域中,并展现出武汉这座城市所具有的人文情怀。余论部分,分别从文学史、文化史以及人类精神史的角度,分析方方城市书写的文学价值,揭示方方小说中武汉形象书写、武汉人的生存状况与精神意识层面存在的内在深刻的联系,这是方方小说中独立的思想层面,也是方方城市书写别具一格的地方,能引发读者更多的反思与批判。
其他文献
1926-1930年间的革命小说崛起于特殊的时代,它描绘的社会图景及其构建的无产阶级文学话语都明显地带有过渡性质。作为过渡时期的文学,革命小说除了在反映社会方面的深刻及创作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通俗小说向来就是文学重要的一翼,而在长长的通俗小说家的名单上,“张恨水”这个名字是我们无法忽视的。在张恨水短短四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发表了一百一十
本文结合齐己及晚唐五代诗僧群体的诗歌作品和诗学理论著作,论析以齐己为代表的晚唐五代诗僧的诗学思想和禅学观念,进而考察诗禅观作为一种文学观念在文学批评史上的作用。  
“互联网+”已上升为我国国家战略,成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互联网+”对于产业发展来说不仅是技术工具,也是基础平台,更是生态型的链接要素。语言服务产业是基于语言
汉语词源研究作为中国语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从先秦典籍中的个案探源到当代学者的专业论著,汉语词源学正逐步走向理论化、系统化和学科的独立化。
翻新小说是清末民初的一种重要小说类型,以荒诞写实的笔法再现了近代西方文明冲击下中国都市文化生活的转变,其所承载的近代思想观念具有极其强烈的时代特征。本论文运用文史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