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奇逢理学思想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fine_y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奇逢,字启泰,号钟元,又号岁寒老人,是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之一,先后被明清两朝征聘11次,但都坚拒不出,故又被世人尊称为孙征君。孙奇逢在清代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是明代理学的总结者之一,又是清代学术的开启者之一,更是清代汉学的倡导与推进者之一。他品行高洁,心存故国,一生耕读讲学,大河南北学者多受其影响,被当时学者视为学术泰斗,被梁启超称为北学重镇,在当时与关中李颙、浙东黄宗羲并称为清初三大儒。孙奇逢理学建构的态度是超越门户之见,建构的方法是“合会”,他通过融会传统社会不同思想家的思想,特别是朱熹与王阳明的理学思想,以孔子之道为准绳,参照易经哲学概念和辩证思维,从儒家传统经典中吸收养分,最终形成了蔚为大观的理学思想体系。孙奇逢理学建构的核心概念是“天”,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天理论和宇宙论。他继承了传统理学家的理气说,认为天地有气有理,天理是天内在的运行规律,是气的主宰;他将“天”、“天理”、“太极”、“天命”、“天性”等进行整合并诠释,提出太极有阴阳,阴阳之理决定气的动静,按照天命运行,形成万物;万物秉承天理,一本万殊,为人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提供可能。人作为理气的综合体,内含天理,所以人是天地之心,天理就蕴含于人心中,这表现为“性”;性的特质是“诚”,这特质未发为中,发为情,扩而为才,发而未发之际为几,几是心之动,始发处是善,这是天地之性,理气结合则为气质之性,表现为善恶不离的状态;天地运动的整个过程因玄妙难以描绘,因此称之为“神”,而整个过程即是“道”。人心中的天地之性即是人的良知,良知可以被认知,儒生通过对天地之性的认知得以自我的实现,其终极理想人格为圣人,圣人是天人合一的体现,是社会教化的开端。他继承传统理学家“圣人可学而至”的理论,认为圣人以体认天理为要,所以他提出“体认天理”是“天下第一等事”,“知学”是“人生最吃紧者”。孙奇逢认识论建构的可能来自于“虚灵之心”,其认识论建构的基础是“立乎其大”,模式是“下学上达”,方法是“读有字书,识无字理”态度是“随时随地体认天理”。孙奇逢工夫论分为三部分,分别为处事之道、处人之道和处己之道。三种工夫中,处己之道是核心,是处事之道和处人之道的前提,他继承传统的慎独说,主张在意念生发处戒慎恐惧,在已发后“主敬”收放心,目标是实现本体与工夫的统一,从而达到“静”的状态。孙奇逢结合现实境遇,形成了独特的心性论、价值观、生死观等。他隐逸不仕,教授终身,弟子众多,形成了影响整个清代的夏峰学派。
其他文献
移动医疗属于新型的医疗模式,其借助先进的移动通信技术,打破了传统院内看病方式,提升了医疗服务水平.本文介绍了移动医疗技术的概况,重点探讨了给予移动医疗技术的老年人健
信丰县铁石口客家方言古浊声母上声字的今读比较复杂,通过分析以及与周边乡镇方言的比较,我们认为今读上声和阴平是白读层,今读阳去是文读层,古次浊上字今读阴去是小称变调。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整个斗争历程的考察,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解放的急先锋,是反帝废约主张的首倡者,也是这一斗争的发动者和坚持者.中国人民是在她的领导下才推翻了
嵇文甫是中国著名哲学家、史学家,学术造诣深,学术地位高。他之所以能在学术上取得如此成就,与其学术渊源紧密相连。嵇文甫的学术渊源由“现实中的老师”和“精神上的导师”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化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任务。研究那些曾
黄山市屯溪区位于皖南山区的休(宁)屯(溪)盆地,行政面积124.75平方公里,四周为海拔150-400米的丘陵,新安江上游的两大支流--横江与率水均由休宁县入境,并在境内汇合,全区共有
期刊
从长期患有呼吸道疾病的红腹锦鸡喉气管部棉拭样品分离到一株菌,根据其菌落形态,细菌大小及生化特性分析,该菌为霉形体,电镜观察,该霉形体在液体培养时以球形为主,在固体培养时则以
索洛维约夫(1853-1900)是19世纪末俄国著名的哲学家。他不仅以其哲学思想为其后出现的多种宗教思潮和哲学学派奠定了理论基础,开启了俄罗斯哲学的黄金时代;而且他的思想对西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行政单位会计核算逐渐引入了权责发生制和相应的核算工具会计电算化,并且成为政府会计核算与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发展的两大趋势,在此就不完善方面提出相应
目的对胃肠康胶囊进行定性及定量方法的研究。方法采用TCL法对处方中的延胡索、黄芩、甘草进行定性鉴别研究。结果 TCL法可检出延胡索、黄芩、甘草,阴性无干扰;采用高效液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