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定量脑电图与睡眠监测导向的镇静策略对ICU机械通气患者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8年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监护室的住院病人。对ICU中42例机械通气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观察组,两组均采取镇痛镇静治疗措施,均通过CPOT镇痛评分,使其评分在0?1之间,首选镇静药物为右美托咪定(Dex),必要时辅以丙泊酚(propofol)联合镇静。两组均进行持续BIS监测和动态多导睡眠脑电监测,监测时间为机械通气开始后的D1、D4、D7的22:00?次日早上6: 00的8h。观察组:调整Dex使RASS评分在-1?-4分, 30min后评估初始镇静程度,之后每2h评估并记录一次RASS分值。干预组:调整Dex使BIS值在40?80,记录22: 0 0和次日6: 0 0时RASS评分。采用多导睡眠脑电记录仪分析患者睡眠分期:REM期、N1期、N2期、N3期时间,及相应百分比REM%、N1%、N2%、N3%,同时计算出8h记录时间内的总睡眠时间所占百分比,记录为睡眠效率SE%,机械通气总时间,睡眠各期δ+θ/α+β比值,不良事件的发生率,28天存活率、ICU总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Dex和propofol药物剂量,MAP,HR。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 s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根据两组间的独立样本非配对t检验结果,t检验后,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BIS值与RASS评分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因素分析。 结果:1.干预组的睡眠结构相比观察组,N1期、N2期睡眠所占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的N3期、REM期睡眠所占百分比相对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睡眠效率高于观察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各睡眠分期的脑电信号中的δ+θ/α+β比值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P>0.05)。当患者睡眠从N1期向N3期过渡时,δ+θ/α+β比值升高,REM期δ+θ/α+β比值与N1期δ+θ/α+β比值相似。 2.两组的机械通气时间相比较,干预组的机械通气时间短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干预组出现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谵妄发生率均低于观察组,两组意外拔管率、躁动发生率相似。 4.两组患者的28d存活率、ICU总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P>0.05) 。 5.两组的Dex的药物剂量,干预组的药物剂量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 5 ),propofol剂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6. BIS值与RASS评分的相关分析,相关系数r=0.647,P<0.05,两者具有的相关性良好,呈正相关。RASS在-4到-1时,BIS值波动在41-78。 结论:1. BIS指导脑电睡眠监测下的镇静策略,相对于通过常规镇静的策略,前者睡眠效率提高,睡眠时间延长,深睡眠比例增加,睡眠结构改善,机械通气时间缩短。两组δ+θ/α+β比值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从N1期向N3期过渡时,δ+θ/α+β比值均升高,REM期δ+θ/α+β比值与N1期相似。 2. BIS指导脑电睡眠监测后,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谵妄发生率均低于常规镇静组, 28d存活率,意外拔管率、躁动发生率、总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无明显差异。 3.两组的propofol剂量的无明显差异。BIS指导下镇静的Dex剂量明显低于常规镇静组。 4.BIS与RASS评分系统有良好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