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阶段作为青年初期成长的重要时期,对于大学生的发展可谓至关重要。这个时期是个体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期。如果此时大学生在大学中实现良好的适应,大学生个体就能够获得知识技能,提升身心健康,营造有利于个人发展的良好的社交环境。因此,大学生的学校适应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认为,学校适应是指大学生个体在大学学习、生活的过程中,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让自己在动态的环境变化中形成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状态,并且能够达到学校的基本要求。以往研究表明,学校适应水平是一个综合作用的结果,不仅有大学生个体因素,还包括环境的影响因素。目前研究发现的学校适应预测因素众多,哪些因素会起到主要作用,在哪个时间点发挥作用,是实践中急需解决的科学问题,尚有待进一步考察。本研究采用机器学习的方法,考察众多个体与环境因素在不同时间点对学校适应的影响,试图为解决上述问题,做出初步的探索。我们选择的大学生适应量表是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编制的基于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适应量表,基于上述考虑,同时选取了兼顾个体与环境因素变量的多个量表,其中包括:大学生羞怯量表、自我意识量表、孤独量表、自尊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网络非适应性认知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人际信任量表等,尽量涵盖影响大学生适应的大多数个体与环境因素。我们把大学生适应量表作为因变量,同时加入大学生学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参照变量,把其他的量表涉及的因素作为自变量,对山东的高校A(一本高校)和高校B(二本高校)总计750名大一新生进行了两次的追踪测试(第二次是A高校的数据),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元回归和机器学习的方法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大学生适应量表是测量大学生学校适应的有效工具。我们对于此量表进行了信效度检验,总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923,重测信度为0.940;结构效度上,适应量表和各维度之间呈中度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在0.320-0.622之间;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拟合指标表明,各项指标拟合良好,效标效度的结果良好,表明该量表是进行测量大学生学校适应的有效工具。2大学生学校适应状况在高校、性别、城乡之间有差异。在高校类型上,高校A(一本高校)总体适应情况要好于高校B(二本高校),A高校各个维度的适应情况也均优于B高校。其中,二者在学习适应维度和校园生活适应维度差异显著。在性别上,适应量表的校园生活适应维度上男女有显著差异(t=2.328,p<0.05),男生校园生活适应上要稍好于女生。在城乡上,农村户籍的学生的学习适应得分比城市户籍学生稍高。3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大学生学校适应与羞怯、孤独、网络成瘾、网络非适应性认知呈显著负相关,与自我意识、积极应对方式、自尊、人际信任、社会支持呈显著正相关。4通过各种方法的过程可以发现,从多元回归到机器学习岭回归再到机器学习lasso回归,降维的目的一步步得到实现,解释变量的个数在一步步减少,易解释性不断得到加强,模型也更加简洁明了;同时,模型的误差在随着变量的减少而不断减小。5最后得出了大学生学校适应的关键预测因素:羞怯,应对方式,自尊,孤独,网络成瘾,社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