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法公私观比较研究

来源 :黑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fyz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私观一直是中国历史上备受关注的问题,每当社会发生重大变化,公私观的问题就引起广泛讨论,公私观不仅关系到社会的个人人伦道德建设,同时也关系到社会制度问题。公私观起初并没有涉及到道德问题,只是体现了经济上的差异。随着社会的发展,公私观逐渐由经济方面的意义发展到了道德方面的意义和政治方面的意义。从人性论等角度上对儒法公私观进行了分析,通过人的本性善恶来界定公私观的具体范畴,通过德治和法治等方法来引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符合公共利益的要求,进而达到社会稳定的目的。儒家和法家的思想各有优越之处,都对我国当下社会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当今社会对于儒家和法家公私观要进行全面的把握,要在对立统一的关系上把握公私观的意义,既要引导公民树立正确的公私观、公德意识,又要不断加强国家的法治建设,确保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双赢。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对公私观进行分析:第一章对先秦时期的公私观的来源进行探讨,对于经济来源、文字来源和政治来源进行了考辨,其中按照儒家和法家是否对立进行了时间上的分割;第二章对于公私观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对于春秋时期公私观的政治背景、经济背景、文字来源、理论内涵、两家观念的异同、公私观何以成为先秦诸子思考人本质的基本范畴的原因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第三章对于公私观在当代的意义进行了分析。
其他文献
本论文旨在探究公共理性理论的效用及其证明等问题,通过检视美国政治哲学家约翰·罗尔斯所提出的公共理性理论,在引入其他相关理论(如商谈理论)的基础上与之对话并对其进行改进,尝
王阳明所处的明代中期,朱熹哲学占据统治地位。由于朱熹对《大学》的重视,《大学》成为了其之后儒家学者研究的重点,《大学》中的“格物”、“诚意”、“致知”等范畴,更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