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金丝猴MHCⅡ类基因遗传分析及其对配偶选择的影响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_as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了解物种的种群历史与种群现在的遗传多样性状况,为制定高效的保护策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适应性遗传变异是制定濒危物种保护策略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作为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基因的变异水平能够反映出_物种和进化相关的适应性潜能,因此已经成为适应性的遗传变异研究典范。川金丝猴的社会体系是以一雄多雌社会单元(OMU)为基本组织结构的重层社会体系,但常常出现单元外交配等现象。影响动物婚配制度的因素,除社会结构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分子机制。因此,探讨川金丝猴配偶选择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MHC基因做为研究物种配偶选择机制的最适标记已经在多个物种中应用。本论文分别选用MHC Ⅱ类基因的DQA1、DQB1、DPB1和DRB的第二外显子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了MHC基因的多态性及历史选择作用等,从而希望能更为全面的获悉川金丝猴适应性遗传变异的情况,并预测其适应性进化的潜力,进而为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研究还通过MHC II类基因的分离及目标个体的基因分型来探讨川金丝猴中是否存在基于MHC的配偶选择,这对于阐明该物种的配偶选择机制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本研究从秦岭北坡的玉皇庙地区采集到川金丝猴西梁群体的136个样本,分别获得了6条Rhro-DPBI等位基因(Rhro-DPBI*01、02、03、04、05和06)、5条Rhro-DQA1等位基因(Rhro-DQA1*01、02、03、05和08)、5条Rhro-DQB1等位基因(Rhro-DQB1*01、04、08、09和17)和7条Rhro-DRB等位基因(Rhro-DRB*02、03、05、06、08、09和34)。其中,等位基因Rhro-DPBI W1、02、03、04、05、06是首次获得的。所有的等位基因中没有发现终止密码子、读码框变异和插入或缺失(除了Rhro-DPB1*03有3个核苷酸的缺失,导致第58个氨基酸缺失)。研究表明虽然经历了严重的种群衰退和生境破碎化,川金丝猴的DQA1和DQBJ7基因仍表现出较高的多态性,DPB1基因保持着中度的多态性。系统发生分析发现DPB1、DQA1、DQB1和DRB均表现出跨物种多态的特点。在选择压力分析中发现DPB1和DRB基因曾经受到过较强的正选择作用,DQB1基因也在进化中受到过一定程度的选择压力。在所研究的川金丝猴群体中存在着MHC依赖性的配偶选择。对MHC各等位基因在雄性群体中频率的卡方检验和拟合优度检验共同表明了雌性的配偶选择符合“好基因假说”,雌性个体在配偶选择过程中倾向于具有等位基因Rhro-DQA1*02的雄性个体。另外,等位基因Rhro-DQB1*17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好基因”的特点。但没有显著的证据表明在该群体中雌性的配偶选择符合“杂合子优势假说”和“异型交配假说”。
其他文献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梯度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中国经济增长的地区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其中,对外贸易是引致中国地区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评估
本文通过对中储粮直属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应对策略,以期提高税收风险管控能力。
<正>牙科技术的进步,使越来越多的残根、残冠可通过修复的方法得以保留并恢复其形态和功能。铸造桩核作为一种修复体在口腔临床工作中广泛应用, 笔者自2000年至今对119例患者
三、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的展望$$纵观国外关键信息基础保护设施制度,相关政策法律不仅对认定范围、管理体系和保护程序作出规定,还重点引入了信息共享、风险评估、应急处置
报纸
以河北某地区深厚II级自重湿陷性黄土为例,通过方案比选、施工监测、土工试验分析等方法,论证了深厚湿陷性黄土地区采用分层分区强夯法在提高地基承载力、消除地基土湿陷性等
探讨了基于分布式专家系统的超高压输电线路巡检机器人控制系统 ,给出了一种利用CLIPS和C、VC ++混合编程构成分布式专家系统作为机器人控制器的方法 ,并且提出了一种基于规
写作要求表达清楚而完整的思想.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思想的能力。写作涉及的问题很多,它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英语语法、词法的基础知识,还要了解英语的语言习惯、文化背景
铁路是我国最主要的煤炭运输方式,将因子分析与熵权值和TOPSIS相结合,对1998—2017近20年的16项相关运输指标的数据进行分析。以熵值法的差异系数对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和因子
本文根据并联机构的特点,对位置反解直接求导,建立了并联6-SPS 机器人的一、二阶影响系数矩阵,解决了速度分析和加速度分析问题.为机器人的误差分析和动力学分析奠定了基础.
IFAC(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理论委员会委员。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伦德大学自动控制系教授 K.J.(?)stroem 应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邀请,于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