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为黄病毒属成员,是引起登革热(DF)和登革出血热(DHF)/登革休克综合症(DSS)的病原体,有4种不同的血清型(1-4型)。主要传播媒介是埃及伊蚊和白蚊伊蚊。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自1978年以来主要在海南、广东、广西、台湾和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发生。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每年DF发病人数约5千万到1亿,并导致25至50万DHF病例和2.4万人死亡。DF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加强对登革病毒致病机理及疫苗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登革病毒属黄病毒属(Flavivirus),是一类有包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在复制过程中不形成DNA中间体,因此要在基因水平研究其特征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突变、重组、克隆等分子生物学技术都是在DNA水平上的操作。感染性转录体技术提供了解决这一难题的新途径。该技术是把病毒RNA逆转录成cDNA,并置于RNA聚合酶启动子的下游,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体外转录出全长正链RNA,经转染敏感细胞后复制出子代病毒颗粒。由于这种子代病毒来自cDNA,研究者就可以在DNA水平上进行操作,从而达到人为改造病毒,研究其复制、表达与致病机理的目的。 本研究选择登革2型病毒(Dengue 2 virus,DEN2)NGC株进行感染性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