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病毒感染性转录体技术新途径的初步研究

来源 :第一军医大学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guo1guogu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为黄病毒属成员,是引起登革热(DF)和登革出血热(DHF)/登革休克综合症(DSS)的病原体,有4种不同的血清型(1-4型)。主要传播媒介是埃及伊蚊和白蚊伊蚊。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自1978年以来主要在海南、广东、广西、台湾和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发生。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每年DF发病人数约5千万到1亿,并导致25至50万DHF病例和2.4万人死亡。DF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加强对登革病毒致病机理及疫苗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登革病毒属黄病毒属(Flavivirus),是一类有包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在复制过程中不形成DNA中间体,因此要在基因水平研究其特征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突变、重组、克隆等分子生物学技术都是在DNA水平上的操作。感染性转录体技术提供了解决这一难题的新途径。该技术是把病毒RNA逆转录成cDNA,并置于RNA聚合酶启动子的下游,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体外转录出全长正链RNA,经转染敏感细胞后复制出子代病毒颗粒。由于这种子代病毒来自cDNA,研究者就可以在DNA水平上进行操作,从而达到人为改造病毒,研究其复制、表达与致病机理的目的。 本研究选择登革2型病毒(Dengue 2 virus,DEN2)NGC株进行感染性转
其他文献
本文对定边县玉米全程机械化绿色高效栽培技术集成进行了探索,即在该技术应用中主攻机械粒收,显著提升了定边区域玉米生产工作效率,达到节本增效和提质增效;同时,应优选耐密
目的:建立体外培养体系,培养精原细胞,为精原干细胞研究提供实验模型;在雄激素的作用下,观察精原细胞在体外分化过程中的变化,以了解精子发生中睾丸支持细胞以及雄性激素在精原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