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筹资结构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来源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200510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活方式的急剧变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流行日益严重,严重损害居民健康,给居民家庭带来沉重经济负担,甚至影响经济发展的潜力,加强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已刻不容缓[1]。中医药学强调整体施治,重视对病因以及并发症的处理,疾病治疗花费低,对于慢性病防治有先天优势。但中医药防治慢性病的现实情况并不理想,医疗机构提供中医药慢性病治疗服务的积极性不高,公共卫生机构也很少运用中医药开展慢性病预防服务。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没有建立合理的筹资机制,但由于我国目前尚缺乏符合卫生费用核算规范的中医药防治慢性病费用研究,缺少相关信息进行深入的中医药慢性病筹资结构分析。  为深入全面分析慢性病筹资结构,为建立充足、有效和可持续的中医药慢性病防治筹资体系提出政策建议,本研究首次在中国建立了基于卫生费用核算体系(2011版)的中医药慢性病费用账户。卫生费用核算系统(2011版)是目前国际最新的卫生费用核算指南,本研究以此为基础研究中医药慢性病费用核算口径、范围和维度,并研究提出矩阵平衡核算体系,实现了方法学的突破。研究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在浙江省选择医疗卫生机构和医保等相关机构,搜集慢性病治疗和预防费用信息,核算了2010年度浙江省中医药慢性病防治费用。研究还对卫生、财政和医保等相关政府部门人员,医疗机构管理者、医务人员和患者进行深入访谈。  研究主要有以下发现:一是各类慢性病防治费用中,中医药费用所占比重较低,2010年浙江省中医药慢性病费用为114.35亿元,占慢性病总费用的比重为16.51%;二是中医药慢性病费用配置重医轻防,治疗费用所占比重达86.64%,而中医药预防费用占中医药慢性病费用的比重仅为0.62%;三是中医药慢性病治疗费用主要集中在门诊费用,门诊费用、住院费用及中药品零售费用分别为61.94%、24.71%、11.38%;四是医疗保障制度中缺少针对中医药慢性病的倾斜性政策,中医药慢性病费用筹资结构不合理,过于依赖个人筹资,2010年浙江省个人卫生支出占中医药慢性病费用的比重为52.44%;五是政府对中医慢性病防治投入较低,政府卫生支出占慢性病费用的比重仅为9%;六是心血管疾病、生殖泌尿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是中医药慢性病费用的前5位,从降低社会经济负担角度应将上述疾病作为疾病控制的重点。  针对上述问题和发现,研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是将慢性病防治纳入国民健康政策,提高政府、社会和个人对中医药防治慢性病的重视程度,将中医药作为防治慢性病的重要抓手,促进中医药服务利用,提高中医药慢性病费用占慢性病费用的比重;同时利用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优势,通过提高中医药慢性病费用来改善慢性病费用结构,从总体上控制慢性病费用过快上涨的趋势。  二是结合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关措施进展,扩大中医药慢性病防治的应用范围。包括将中医药防治慢性病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内容;扩大中药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种类。  三是增加政府对慢性病防治的投入。一方面对部分成本效果好的中医药项目由政府增加投入给予专项保障;另一方面增加对中医药服务机构的投入,提高中医服务能力,并扭转中医院“西医化”的倾向;同时政府可探索烟酒税等形式筹集更多资金用于中医药慢性病防控。  四是建立中医慢性病费用分担机制。根据慢性病特点针对性的设计医疗保险筹资和支付政策,提高中医药慢性病费用的报销比例,降低居民经济负担,鼓励居民更多利用中医药慢性病服务。  五是提高中医药慢性病防治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加对中医预防服务投入,并从降低严重并发症和疾病复发角度入手,增加对高血压等慢性病的治疗干预投入。  六是完善产业政策,动员全社会力量进行中医药慢性病防治。在基本医疗服务保障和公共卫生由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产业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在补充医疗保险和中医药慢性病防治服务提供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其他文献
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就当今中职学生的环境道德意识薄弱的问题,论述了中职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在中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