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性问题是中国哲学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在学术史上,有关孟、荀不同人性观的讨论不绝如缕,对孟、荀人性观研究的文章可谓汗牛充栋。但是,研究者多注意到孟、荀人性观的不同之处,而对孟、荀人性观的相同或者相通之处,鲜有论及。孟子和荀子都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如果在人性观上完全对立,那么他们的哲学、政治和教育思想也会大异其趣。事实上,撇开“性善”“性恶”这种表面上的水火不容,通过对孟荀人性观的深刻剖析,我们发现,孟荀的人性观其实是同多于异,而且,是本质上相同,表现形式上不同。荀子曾经激烈地批评过孟子的性善论,然而,我们认为,荀子对孟子的性善思想是有误会的,误会的根本原因,是荀子所言之“性”和孟子所言之“性”具有不同的内涵。本研究从概念史的角度出发,探索了人性概念从殷商时代历经西周、春秋,到战国中后期的演变轨迹,对孔子、子思、孟子、荀子所使用的“性”一词的含义进行了条分缕析的梳理。研究结果表明,孟、荀人性观的差异,不是由于思想本质的差异,而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变化,“性”一词的含义和人性概念的内涵发生了变化。孟、荀人性观的基本共同点是:他们都继承了孔子的人性学说,认为人都具有基本相同的属性;人性最主要的特点,是它的可塑性,因此,孟、荀都像孔子一样,认为通过教育或者教化,可以使人臻于完善的地步。《中庸》提出的人性“未发”“已发”的区分,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孟、荀各自人性观的立足点,后世理学家提出的“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划分,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对孟、荀争论的一种调和。当然,能够在同一种理论体系内部进行调和,这本身就表明:孟、荀的人性观没有本质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