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孟、荀人性观及其教育思想的共同之处

来源 :江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iyg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性问题是中国哲学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在学术史上,有关孟、荀不同人性观的讨论不绝如缕,对孟、荀人性观研究的文章可谓汗牛充栋。但是,研究者多注意到孟、荀人性观的不同之处,而对孟、荀人性观的相同或者相通之处,鲜有论及。孟子和荀子都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如果在人性观上完全对立,那么他们的哲学、政治和教育思想也会大异其趣。事实上,撇开“性善”“性恶”这种表面上的水火不容,通过对孟荀人性观的深刻剖析,我们发现,孟荀的人性观其实是同多于异,而且,是本质上相同,表现形式上不同。荀子曾经激烈地批评过孟子的性善论,然而,我们认为,荀子对孟子的性善思想是有误会的,误会的根本原因,是荀子所言之“性”和孟子所言之“性”具有不同的内涵。本研究从概念史的角度出发,探索了人性概念从殷商时代历经西周、春秋,到战国中后期的演变轨迹,对孔子、子思、孟子、荀子所使用的“性”一词的含义进行了条分缕析的梳理。研究结果表明,孟、荀人性观的差异,不是由于思想本质的差异,而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变化,“性”一词的含义和人性概念的内涵发生了变化。孟、荀人性观的基本共同点是:他们都继承了孔子的人性学说,认为人都具有基本相同的属性;人性最主要的特点,是它的可塑性,因此,孟、荀都像孔子一样,认为通过教育或者教化,可以使人臻于完善的地步。《中庸》提出的人性“未发”“已发”的区分,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孟、荀各自人性观的立足点,后世理学家提出的“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划分,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对孟、荀争论的一种调和。当然,能够在同一种理论体系内部进行调和,这本身就表明:孟、荀的人性观没有本质的区别。
其他文献
根据机载激光测深系统的工作机理,分析梳理了研制过程中涉及的主要关键技术,包括:高重复频率激光器研制、大动态范围微弱光信号提取、海底回波识别、海面波浪改正、浅水与深
徽州区作为徽文化的传承地,拥有众多的文化资源。历史悠久的古建筑与徽商文化、众多的民俗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而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徽文化企业。然而,当地利用文
<正>高校实验室所需的全部设备器材都是以实验教学或科学研究任务为中心,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为目的而计划配置的。既然要计划配置,那就存在一个怎样综合考虑,充分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成就举世瞩目。近两年经济数据有所下滑,经济增速放缓,国内外也出现了悲观情绪。为此,本文通过索洛模型
以急性分离的棉铃虫神经细胞为实验材料,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探究2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七氟菊酯(Ⅰ型)和溴氰菊酯(Ⅱ型)对神经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
目的 探讨p5 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肾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对 30例肾细胞癌组织中的p5 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探讨涤纶长丝车间建立空调休息室的可行性。以某涤纶长丝生产车间为例,介绍了其送风系统、回风系统;针对车间内各种污染物,包括粉尘、有害气体、噪声、废液等,提出建立空调休
<正>临界问题是中学物理中的常见题型,也往往是学生陷入困惑或走入误区,导致问题错解的原因之一。但它又是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和思维方法的奥妙所在。所谓临界问题,就是物体(系
在龙头山滑坡基本发育特征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对滑坡的形成条件和演化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滑坡的形成条件包括:(1)浅湖相和半深湖相的沉积建造是龙头山滑坡形成的物质条件;(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