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针对辐射状沙脊群现有的文献及实测资料,初步分析研究了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海域地貌和动力特征,以及动力与地貌的关系。基于过程分裂法及垂向坐标伸缩变换,外模式采用改进型双步全隐有限差分DSI法,内模式采用欧拉—拉格朗日公式,改进了三维垂向隐式格式,成功地建立了南黄海辐射状沙脊群海域三维全隐格式潮流数学模型。通过对辐射沙脊群海域平面及立面动力特征的研究,基本探明了南黄海辐射沙脊群形成发育和维持的水动力机制,以及其不对称分布格局与动力因素的内在联系。 平面潮流椭圆、水质点迹线、潮流流速特征研究表明,辐射状沙脊群海域潮流具有明显的定向往复流形式,平均潮流流速一般为0.6~1.0m/s,满足形成潮流沙脊的水动力条件。通过对潮波波面传播过程及潮波能流率研究表明,辐射沙脊群海域为南部太平洋前进潮波和北部旋转潮波所控制,两潮波系统在弶港外海辐聚辐散,形成大潮差区的特点。另外还研究了辐射沙脊群海域的余流及余流量的分布,发现在潮流沙脊两侧存在平面余环流,余环流将有利于泥沙在脊顶沉积,与潮流沙脊的维持发育密切相关。 研究主要潮流通道及沙脊横剖面的涡度场。首次发现,在潮涨潮落过程中,深槽中及沙脊两侧均存在一组方向相反、不对称余涡度场(余环流场),横向余环流的存在将有利于沙脊两侧的泥沙均向沙脊顶运动和堆积,是潮流沙脊的形成和维持重要动力因素。应用Hulscher沙波及沙脊增长模式,通过对该海域斯托克斯数及底部阻力参数的计算首次发现,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海域在概化古地形和现代辐射状沙脊群水下地形情况下,其斯托克斯数及底部阻力参数均满足形成潮流沙脊的条件。故在有充分泥沙供应的条件下,辐射沙脊群海域必然会形成潮流沙脊,并且辐射沙脊群在现代水动力条件下仍将维持。 各种动力特征平面分布规律研究表明,辐射沙脊群南北沙脊不对称分布的格局是潮流沙脊对潮流往复流性质的强弱分布、潮波能流率大小分布、含沙量的平面分布规律及斯托克斯数的大小分布的动力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