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对手性分子及手性分子材料的非线性光学研究的现状,指出其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重申了用非线性光学方法研究手性的意义。用经典模型方法研究手性分子的非线性光学效应,具有物理图像清晰、与实际分子构型联系紧密等优点,因此目前仍是表征分子手性的有效方法。本论文在已有的手性分子经典模型的基础上,发展了新的手性分子非线性微观模型。首次提出适用于三角锥型手性分子的三振子耦合模型,并在此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三角锥型手性分子的极化机制,推导出了三角锥型手性分子的微观极化率,包括线性和二阶非线性极化率(即第一超极化率β)。用此模型计算了NPAN分子的第一超极化率β,将这一结果和已有的实验进行了比较,验证了此模型的正确性。研究了分子极化与介质极化的关系,给出了考虑局域场效应和非局域场效应时分子极化率与介质极化率的一般表示式。根据统计平均理论计算给出了薄膜介质极化率与手性分子极化率间的关系式。理论描述了手性介质薄膜表面二次谐波产生(SHG)过程,分析了产生二次谐波效应(如二次谐波圆二向色性(SHG-CD),二次谐波旋转色散(SHG-ORD)和二次谐波线性二向色性(SHG-LD)效应)的微观机制。给出了研究表面二次谐波的实验方法。推导出反射和透射方向二次谐波光振幅与入射光振幅、偏振态、入射角等量的关系。首次给出了三角锥型手性分子介质薄膜其反射光中二次谐波强度中s-和p-分量的表达式;同时还给出了反射光中基于三振子耦合模型的表面二次谐波SHG-CD效应中s-和p-偏振的表达式。数值模拟了三角锥型手性分子微观参量对分子第一超极化率的影响;作为例子研究NPAN分子的|βijkeee|谱,由此得到的|βijkeee|的平均值与实验值非常接近;模拟了分子的微观参量对介质二阶极化率的影响;在给定宏观入射场的情况下,模拟了三角锥型手性分子微观参量对SHG和SHG-CD效应的影响。在给定手性分子微观参量的情况下,模拟了入射光偏振态旋转角对手性介质薄膜表面二次谐波中s-偏振态的影响;模拟了NPAN分子介质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