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林下培育人参是一种高效复合生态经济系统模式,它充分利用森林环境,模拟野生参生长的自然环境,在不影响林木生长的前提下,生产具有野生人参特点的无污染、高价值的高档商品人参,从而缓解了高经济效益人参种植业与高生态效益的林业之间的矛盾,有效地控制和减少毁林种参面积。林下参产业作为无污染、无公害的林下经济绿色产业,对发展后续产业、振兴东北林区、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东三省人参种植发展迅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下培育人参是一种高效复合生态经济系统模式,它充分利用森林环境,模拟野生参生长的自然环境,在不影响林木生长的前提下,生产具有野生人参特点的无污染、高价值的高档商品人参,从而缓解了高经济效益人参种植业与高生态效益的林业之间的矛盾,有效地控制和减少毁林种参面积。林下参产业作为无污染、无公害的林下经济绿色产业,对发展后续产业、振兴东北林区、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东三省人参种植发展迅速,采用人工播种方式的林下参获得市场的欢迎。黑龙江省沾河林区以此为发展契机,利用自身的林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在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稳定。本文实地调研了沾河林区有关情况,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林业现代化理论等理论,全方位分析沾河林区发展林下参产业的优势、困境、机遇和威胁,提出适合林下参产业发展对策,形成相关理论体系,为促进我国林下参产业发展提供指导。首先运用态势分析法将分析沾河林区发展优势、困境、机遇和威胁。沾河林区发展优势包括自然条件优势、地理优势、生态环境优势、经济效益可观、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困境包括缺乏长远发展战略、集约化程度低、市场营销和品牌意识差、后续发展能动力不足、劳动力短缺;机遇包括政策扶持、市场前景好;威胁包括自然灾害影响严重、市场挑战大、行业竞争压力大、产业链条滞后。其次运用层次分析法将沾河林区发展优势、困境、机遇和威胁四个方面设置16个指标,构建判断矩阵,形成战略发展四边形,对沾河林区林下参产业发展战略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开拓型发展战略(SO):充分发挥自身自然条件优势,积极掌握市场需求,为最佳战略选择,争取型发展战略(WO):克服自身发展劣势,合理运用发展机遇,为辅助型战略选择。最后,根据开拓型发展战略(SO)、争取型发展战略(WO)两种发展战略模式中,对如何解决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针对不同实施主体提出合理化建议:建议沾河林业局发挥主导作用,优化产业布局、建立稳定经营机制、加强技术服务、强化金融服务、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强化产业服务和指导;建议生产企业增加产品附加值、加强品牌建设、创新销售方式、加强科技投入;建议个体生产者转变传统发展模式、加强自身职业技能等,全面推进沾河林区林下参产业化发展。林下参作为低污染、低投资、高收益的林下经济产业,对沾河林区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以上分析,提出适合林下参产业发展对策,形成相关理论体系,探索研究林下参种植业可持续性发展之路,旨在更好地指导企业、经营者培育林下参。
其他文献
真菌多样性分布格局及维持机制是生态学研究的重点领域。本文以黄河三角洲为研究区域,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采用分子生态网络和零模型分析方法,探究不同盐度梯度下土壤真菌群落的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以期揭示土壤真菌的多样性维持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随土壤盐度的降低,土壤质量有不断改善的趋势。土壤全氮及有机质含量随土壤盐度的降低而升高,经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可得,土壤电导率(盐度)与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均呈显著负
城市边缘区是处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由城市向农村过渡的一个区域,是城市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场所之一,这也是城市未来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呈现出城市经济发展的雏形。本文以济南市为研究区域,以夜间灯光数据和TM影像数据为数据源,通过滑动t检验方法,检测和识别出覆盖济南全市范围的夜光梯度序列上的突变点,然后分别划定出济南市2013年以及2018年的城市边缘区内外边界,并应用景观指数和信息熵法对识别
“一带一路”的提议是中国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致力于开创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是一个伟大的部署和设想。近些年来我们既有世界经济下行的压力,又有西方某些国家虎视眈眈的敌意和主观设置的贸易壁垒,中国需要开拓新的贸易渠道和贸易路径,需要发展扩大贸易朋友圈和影响圈,“一带一路”的适时提出,是划时代的伟大设想。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的经济分工逐渐明晰,传统的货物贸易在爆发式的发展后,逐渐稳定下
交通运输系统的革新与进步,是引导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活动以及出行方式变革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以及城市结构更新甚至重组的重要因素。自高速铁路开通以来,我国高铁的发展势如破竹,其运营里程已然跃居世界之首,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并打造出了世界级的中国高铁品牌。高铁的发展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城市结构更新与重组更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此,论文在基于前期国内外研究的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主导的宏观调控向来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助推作用。尤其是当全球形势出现重大变化时,我国都会对宏观经济政策做出相应调整,比如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扩大内需措施、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企业减负措施等。政策调整在刺激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原有环境复杂程度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在多项政策的不断调整中趋于增加。攀升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引发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的变
文艺复兴开启人的“自我”发现,主体性成为西方哲学的根基,“他人”(Other)成为“异在”。人类学先视他者(Other)为非西方的异物,后以之作为认识自我的参照物存在,再后来以他者作工具解析西方本土文化。社会学家关注主体社会,视他者为西方现代性的“殖民地”。本文将西方哲学中的“他人”纳入历史观视察做了政治哲学考察,从政治哲学视角考察“他人”,发现西方哲学是以“自我”为起点看待和对待“他人”,并形成
为探索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土壤养分的年际、年内及空间变化规律,以中国科学院哀牢山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站固定样地2005—2015年土壤长期定位土壤养分观测的数据为研究材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下降趋势明显;土壤全磷含量下降趋势不明显,在0~60 cm土层呈缓慢下降趋势,60~100 cm土层则有所上升;土壤全钾含量在0~60 cm土层呈逐渐上升趋势,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林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最新修订的《森林法》(2019)明确提出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总则要求。这既赋予了林业事业新的使命,同时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时代背景下,回顾中国林业政策70年的变迁历程,探究其演化规律,对于不断完善新时代中国林业政策体系,促进林业事业高质量发展,从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1949-2019年国
森林认证在我国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到如今,新颁布的《森林法》已经将森林认证纳入进来。在我国政府推动下,中国森林认证体系得以建立,并实现与PEFC互认。2019年我国FSC产销监管链认证证书数量占全球将近四分之一。森林认证在我国发展成果丰硕,有效促进了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与现代林业目标的实现。为了有效发挥森林认证的作用,我国政府通过多年的努力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政策体系。以《森林认证规则》为代表的一
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对土壤环境的干扰程度日益加深,使得土壤侵蚀加剧,土壤环境失衡,最终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人地矛盾锐化。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养分含量是土壤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养分的分布特征,有利于区域土地利用方式的优化和土壤环境的改善,对于区域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有重要的意义。祊河流域作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域地形起伏大,土层疏松浅薄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