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后,不仅意味着大学生群体规模的扩大,更意味着多不同类型大学生群体的出现。这种异质化不仅体现在大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多元化,也包括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行为等方面的多元化趋势,这对大学教育提出严峻挑战。高校必须充分了解各类学生特征,倾听他们的诉求,在保持自身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提供适应多元化需求的教育服务。 本研究基于H大学2014年和2016年两次本科生学习与发展调查数据,运用大学教育力理论模型,从大学影响力和大学生就读期望两个维度将学生分为四种不同类型,追踪研究四种不同类型学生分布的变化和特征,并从学校支持和学生投入两个维度,运用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其对学生类型分布变化的影响,为高校管理者和教师提出建议。 通过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运用大学教育力理论模型将H大学学生分为四类,分别为高度匹配型、独立型、接受型和排斥型,追踪研究发现,各类型学生数量变化存在显著差异。(2)四类学生在学校支持和学生投入上存在明显的异质化倾向。横向分析表明,在2014年和2016年两次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调查中,高度匹配型学生感知的学校支持和学生投入较高,独立型和接受型学生次之,排斥型学生感知的学校支持和学生投入最低。纵向分析表明,相比于2014年,2016年本科生学习与发展调查中,高度匹配型学生和接受型学生感知的学校支持和学生投入均有不同程度提升(除生生互动外);独立型学生变化趋势呈波浪式发展;排斥型学生从整体上来看呈下降趋势。(3)学校支持和学生投入是影响学生类型分布变化的重要因素,但对学生类型分布变化的影响差异较大。(4)追踪研究表明,相比于2014年,H大学2016年本科生学习与发展调查中,学生感知的学校支持和学生投入(除生生互动外)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增加了学生成为高度匹配型的概率。基于以上结论,本研究提出高校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不同类型学生需求;建立和完善学校支持体系,形成促进学生发展的外部驱动力;引导学生从被动的“应试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化,形成促进学生发展的内部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