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ga-Fiji地区地幔间断面的存在情况以及410km间断面起伏的分析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xq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是利用IRIS(Incorporated Research Institutions for Seismology)和NCEDC(North Califomia Earthquake Data Center)提供的由西北太平洋地震台网和北加州地震台网记录到的发生在Tonga-Fiji地区的地震短周期远震资料,采用N次根倾斜叠加方法提取来自地幔间断面的次生震相SdP(下行折射转换震相)、sdP(上行发射转换震相)和pdP(上行反射震相),利用这些次生震相与参考震相直达P的走时差和慢度差,并基于PREM模型反演得到转换点的位置.通过对转换点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讨论了在地幔中较大深度范围内间断面的存在情况以及410 km和670 km间断面的起伏情况,尤其是Tonga俯冲板块对间断面起伏的影响.该文对如何从N次根倾斜叠加结果中提取和确认次生震相做了详细的讨论,并制定了一套有关次生震相识别的方法.尤其是对于上行震相(sdP,pdP)提出了明确的识别标准,从而获得了大量的次生震相.同时指出按照统一的标准获得足够多的转换点,再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是可以保证有关结论的客观性.最终我们发现Tonga-Fiji地区的地幔中,在110~130 km、160~190 km、220km、320km、360~410km、520km、670km、730km、930 km、1020 km、1100km、1620km、1730 km等深度附近有间断面存在;在270km、480 km、560 km、1150~1200km、1250 km、1290~1310 km、2050 km等深度附近有存在间断面的可能.
其他文献
该文主要讨论了测井资料生成的合成地震资料和地震资料之间拟合的问题和实际资料的计算结果的分析.在该文的第一部分中,我们详细讨论了地震数据和合成地震图资料匹配分析中使
随着人类活动不断向地球空间拓展,人们变得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关心近地空间环境的状况。为了更好的了解近地空间环境现象及其机理,我国启动了双星计划,它与Cluster Ⅱ相互配合作
地球磁层开放磁力线是太阳风与磁层通过磁场重联相互作用的重要产物。在极区电离层高度,穿越极盖区的开放磁力线总通量以及包裹开放磁力线的开闭磁力线边界是表征太阳风-磁层
地球磁层中的外辐射带主要包含100keV到几个MeV的高能电子,这些相对论电子(>1MeV)有着至关重要的空间天气效应,俗称“杀手电子”。地球外辐射带剧烈的动态变化往往由太阳风驱动
动高压技术通过对物体动态应力加载,在物体内产生冲击波,利用冲击波的强压缩性质在物体内部产生高温高压的状态,是除了静态压缩技术外,获得物体高温高压状态的重要手段。  地球
地震破裂过程的研究对抗震救灾指挥,地震灾后重建,地震地质构造运动过程的认识等具有重大的意义。反投影远震P波方法通过波形叠加寻找一定区域内的高频能量位置,从而得到地震破
该文研究的重点就是建立吉林省西部人文数据库,分析每个人文数据的特点,筛选出适合挖掘的字段,进而在ARCINFO上进行空间化显示,并在让隐含在数据背后的信息直观的显示出来.另
本文利用CHAMP卫星磁测资料建立的波茨坦地磁场模型POMME6.2,计算南海地区(106°E~121.9°E,2°N~23.9°N)7个地磁要素的地壳磁异常,包括不同高度、不同波长带以及垂向导数磁异常
该文通过对Zoeppritz方程的简化,给出了TI介质中非零偏移距条件下的多波反射系数递推公式,利用递推公式计算了不同偏移距和不同道集的反射系数序列,与地震子波褶积后得到较为
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1、初步建立了"地震活动断层段潜在地表位移概率评价"方法及其流程框架.在该流程框架内,利用统计数据得出了地震活动断层段(走滑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