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探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成像技术诊断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9年8月期间在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就诊的患者160人(160眼)。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严格挑选合适的入组患者,分为健康对照组(A组)以及早期、中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组(B组),各80人(80眼),两组患者按照年龄差异再分为A1组(20岁-39岁),A2组(60岁-79岁),B1组(20岁-39岁),B2组(60岁-79岁),各40人(40眼)。对4组患者利用SD-OCT进行视盘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pRNFL)厚度、黄斑区平均神经节细胞层联合内丛状层(GCL-IPL)厚度、黄斑区最薄神经节细胞层联合内丛状层(GCL-IPL)厚度以及黄斑区平均整体厚度(macular thickness average cube)进行测量。并记录所有入组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非接触眼压、中央角膜厚度(CCT)、自动静态视野、眼底照相,以及裂隙灯、电脑验光和房角镜等检查结果。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测量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 x±s 用表示。对pRNFL厚度的分析分为平均厚度、上方、鼻侧、下方以及颞侧厚度5个区域。各组黄斑区分析参数为黄斑区平均GCL-IPL厚度、黄斑区最薄GCL-IPL厚度以及黄斑区平均整体厚度,对4组患者上述参数对应区域进行比较。健康对照组和POAG组(4组)之间年龄、屈光度、CCT、BCVA以及上述测量参数之间的组间比较采用非配对t检验,各组间性别差异对比采用卡方检验,P<0.05被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视盘及黄斑区各参数的诊断效能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下面积(AUC)来计算得出。AUC值越接近于1代表诊断价值越高即诊断效能越高。结果健康对照组和早中期POAG组黄斑区平均GCL-IPL厚度及最薄GCL-IPL厚度均随年龄增长而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然而两组黄斑区平均整体厚度随着年龄的增长均无明显变化(P>0.05)。在健康对照组,年龄因素对pRNFL厚度影响不大,20岁~39岁者与60岁~79岁者,即随着年龄的增长pRNFL各个区域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早中期POAG组,20岁~39岁者和60岁~79岁者pRNFL平均厚度、上方厚度、下方厚度和颞侧厚度与健康对照组同年龄者相比均变薄,且60岁~79岁者上述pRNFL厚度与20岁~39岁者相比也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早中期POAG组鼻侧pRNFL厚度在20岁~39岁者与60岁~79岁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同年龄者相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ROC曲线分析计算视盘及黄斑区域参数,其中AUC值最高为下方pRNFL厚度,AUC=0.943,其次为平均pRNFL厚度,AUC=0.902,排在第三位的是黄斑区最薄GCL-IPL 厚度,AUC=0.864。结论利用SD-OCT检查手段可以早期发现POAG,下方pRNFL及平均pRNFL诊断准确率高,影响因素少,可以作为早期诊断POAG的敏感检测指标。联合黄斑区最薄GCL-IPL厚度检测可进一步提高POAG的诊断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