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渗固结与土体水力渗透系数无关,且排水速度快,适用于处理吹填土等极细颗粒土。然而,其自身也存在着“高能耗、电极腐蚀、后期电渗效率低”等不足,这些不足成为电渗法推广应用的瓶颈。因此,本文从通电设计角度展开研究来改进这些不足,以便提高电渗效率。针对电极反转和间歇通电两种通电方式的有效性存在的争议,作者进行了如下工作:关于电极反转,从理论和试验两方面展开研究。理论方面,在Esrig的8点假设基础上,推导出反转前后孔隙水压力随时间的变化,证明了电极反转的理论有效性。试验方面,采用4组不同反转周期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虽然电极反转改善了处理后土体的不均匀性,但从排水量、抗剪强度分析,电极反转整体效果差于常规电渗,且反转次数越多,效果越差。理论和试验结论的不一致,原因是理论假设中忽略了反转后阴阳电极处化学场变化导致界面电势损失的剧增。最终得出“不推荐在电渗工程中采用电极反转”的结论。对于间歇通电,通过7组对比试验,从通断时间比和通断周期两变量来研究其效果。结果表明:将通断周期设置在1~4h内,通断时间比取2.0左右时,电极腐蚀程度显著减小,电渗效果改善明显;然而间歇通电提高排水量的同时,也使得土体—电极脱开严重。因此,推荐与其他工法联合使用以减缓脱开问题。为完善通电设计方案,针对通电设计中另一重要内容—参数设计,提出了设计方案。给出排水体积、电渗透系数等参数的具体计算方法,对于不能明确计算方法的参数,则根据已有工程实例总结出经验取值范围,如给出电势梯度取值在0.2~0.5V/cm之间。本文首次从通电角度对电渗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完整的通电设计方案,有助于电渗的进一步研究和实际工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