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的主要工作是在已有的放电参数化方案的基础上,通过改变模式中的初始扰动对四次雷暴进行了多次二维12.5m分辨率放电模拟实验,再现了多种雷暴云电荷结构下的地闪放电现象,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主要工作是在已有的放电参数化方案的基础上,通过改变模式中的初始扰动对四次雷暴进行了多次二维12.5m分辨率放电模拟实验,再现了多种雷暴云电荷结构下的地闪放电现象,就空间电环境特征与地闪接地点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对三极性雷暴云底部正电荷对闪电放电的影响程度进行了定量估计以及合理性评价;此外,通过建立雷暴云电荷结构模型进行放电模拟实验,分析了雷暴云电荷分布与闪电通道扩展范围的相互关系,并揭示了在具有不同云内电荷浓度分布特征的雷暴云电荷结构下,云闪放电的分形特征以及存在的差异。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三极性雷暴云底部正电荷的大小与分布范围对闪电的放电具有显著影响。在产生负地闪的三极性雷暴云中,底部正电荷缩小至一定量级时,闪电停止发生;而放大一定量级后形成了一种云内反极性放电过程;在产生云闪的三极性雷暴云中,底部正电荷的范围扩大后能产生反极性云闪;在产生正地闪的三极性雷暴云中,底部正电荷对下行正先导具有同性排次作用,其中底部次生正电荷堆电荷量越大和水平分布范围越宽,对下行正先导的抑制作用越明显。(2)闪电传播的随机性所带来的地闪击地点的不确定范围被限制在3km之内,利用动态聚类法迭代得出的三个击地点位置之间的差为1km左右。负地闪的初始点与击地点的位置差主要分布在0~6km范围内,正、负地闪主要产生于离地面最近的一对电荷堆之间,其起始高度越高,初始点与击地点位置差分布越广;产生于三级性雷暴云电荷结构下的正地闪,其初始于上部的主正电荷堆与中部主负电荷堆之间,其击地点与初始点的距离基本在6km以上。(3)闪电先导传播范围与电荷堆尺度保持正相关性。云闪通道在穿过电荷累积区中心以前,有较好的分形特征,幂指数约为1.757。云内高密度电荷中心附近电荷浓度变化缓慢,会导致幂指数增加。
其他文献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往不被人熟知的专利权也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伴随而来的还有不断增多的专利权纠纷。而我国在专利权判定中存在着判定标准不统一,适用原则又过于抽象,导致法
美术课是对学生直接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课程.学生在美术课中通过对美术知识教育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提高了审美修养、审美情感和审美感受能力。再加上视觉艺术具有鲜明生动的造
业余时间,偶读《电子制作)2007第一期第16页张晓东发表的《电饭煲自动煮饭控制器》之文,发现了有三点设计线路上的不足。在此指出不足之处的原由,提出个人更改的建议,与广大电子爱
目的:星形细胞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手术前了解其恶性程度对指导治疗、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磁共振波谱分析(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MRS)作为目前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的不断发展,时间序列数据的维度也迅速增长,随之而来的是时间序列模型复杂度成倍增加,这给时间序列预测带来各种挑战。首先,时间序列预测任务依托于现实环境下,因此任务本身具有时效性,要求预测模型在一定时间内计算出相应预测结果。此外,时间序列维度的增长同时让时序数据呈现高度非线性的特点,要求预测模型具有高度的函数拟合能力。因此,在现实环境下同时提高预测模型的学习效率与预测精度具有非常重要
共晶技术大幅提高了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CL20)的热稳定性而且保留了CL20高爆速、高爆压等特性.为了研究CL20/1,3-硝基甲苯(DNB)共晶的热感度降低的原因,采用Reax FF/lg反应
目的:1.观察牛磺酸对二型糖尿病(T2D)大鼠认知障碍的改善作用;2.观察牛磺酸对T2D大鼠海马区神经元凋亡的拮抗作用;3.探讨牛磺酸抗凋亡机制。方法:选用60只体重在140-180g SPF
机组节能环保改造,是高效技术生产中最基础的环节,它具有关联性、多样性、以及现代化等特征。基于此,文章以内蒙古大唐国际托克托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相关资料为例,着重对
光场的压缩态,纠缠态等非经典态在量子科学基础研究和量子信息与量子精密测量等应用中都是重要的资源。随着量子科学研究的推进,需要实现对于量子态的操控以完成更为复杂的研究工作。本论文基于85Rb原子系综中的四波混频过程,通过引入线性光学元件光学分束器(beam splitter),分别构造不同的系统,研究了在各个参数的影响下,对于系统输出的量子态操控的理论研究。本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1).我们将线性
古菌作为海洋微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传递的重要贡献者,在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虽然目前绝大多数的古菌尚未获得纯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