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南朝服饰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xinguoh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晋南朝服饰上承汉魏下启隋唐,是联结汉魏衣冠与中国中古服饰的重要环节。晋室偏安江左“衣冠南渡”,汉魏服饰系统得以很大程度的保留,继承以汉族服饰为主导的华夏服饰之正统,这种“正朔相承”的礼仪服饰系统,同样沿袭至南朝。东晋南朝继承了汉魏祭服、朝服的基本制度,仅在服饰细节上做出细微改变。晋室南渡,把中原汉魏常服也带到了南方并逐渐与南方当地服饰融合,承袭东晋的南朝常服吸纳了北方服饰因素,继而产生新的南方常服系统。以南方服饰体系为主的祭服、朝服系统与以北方服饰体系为主的常服系统,共同形成了中国中古服饰体系,并对后世服饰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分为四章,首先在绪论部分对学术背景、研究现状、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做了说明。第一章,东晋南朝的祭服。东晋南朝的帝王百官祭服主要继承了东汉“永平冕制”,即首服为平冕,冕板独立,以冠承冕,以冕旒数量、旒珠材质定等级;身衣上红下黑、赤皮蔽膝,以服章数量定等级,足服为赤舄,佩饰为大带、革带、绶玉等,以绶玉差异反映身份等级。东晋南朝初冕旒从前垂四寸,后垂三寸到南朝中期变成长齐肩;东晋南朝时冕服上衣内穿绛缘中衣,绛缘中衣内穿曲领中衣以防交领上拥,东晋上衣不束入下裳,南朝刘宋后冕服逐渐改变,上衣束入下裳;东晋南朝冕服有日益加宽加长的趋势,故舄头越来越高;东晋南朝初,绶为长绶带打回环后挂在右腰间,到南朝后期逐渐发展成两层叠合的华丽的宽织带。东晋南朝命妇祭服由东汉的命妇祭服“袿衣”发展而来。东晋早中期,命妇祭服由深衣制的长袿衣与下裳组成,袿衣下缘有“圭角”装饰:内命妇发式为“大手髻”,由西晋的“撷子髻”发展而来,外命妇头戴巾帼。东晋中期至南朝命妇发式变化不大,身衣由袿衣简化成袿(?)大衣,主要由深衣袍、有袿饰的蔽膝、绣镼组成。第二章,东晋南朝的朝服。东晋南朝的帝王朝服继承了汉魏朝服“以冠统服”的特点,首服是区分身份等级的主要标志,至于身衣足服区别则不大。东晋南朝官配朝服最基本的部分为冠一顶、帻一顶、绛纱袍一领、皁缘中单衣一领、革带一条、袷袴一套、袜一双、舄一双,帝王及高级官员,官给五时朝服,就是多提供随五时色的单衣五领,分别为青、朱、黄、白、黑五色,次高级官员官给四时朝服,就是多提供随四时色单衣四领,分别为青、朱、黄、黑四色。东晋南朝的朝服的首服分别为皇帝的通天冠、太子诸王的远游冠、文官的进贤冠、武官的武冠与谒者仆射戴高山冠、执法者戴法冠等。东晋南朝的朝服身衣式样为袍类长衣,加纱袍的制度,以及朝服身衣随时节易色的制度均源于汉代。第三章,东晋南朝的常服。东晋南朝的常服多沿袭汉魏,但又受到南方本地常服以及北方汉化常服式样的影响。男性常服主要包括单衣与袴褶服。单衣属于宽博的袍服,衣长及地,为士人主要的常服。袴褶服为短衣长袴的装扮,为最普遍的士庶常服,由两汉衣袴装演变而来。身份较低的武士、仆役一类,袴褶服为长至腰腹部直袖上衣与阔口袴组成,多在近膝出缚袴,以利于行动;身份较高的官吏士人,袴褶服有长至膝部的广袖上衣与阔口袴组成,不束袴。袴褶服为汉族初创,非源于北方少数民族。女性常服主要为襦裙,即短衣长裙的搭配,从东晋南朝初流行的上襦下垂,不束入下裙,到南朝中后期流行上襦束入下裙彰显腰身。南朝中后期以后,或受北方影响,女性襦裙腰线从腰部升高至齐胸,上襦领口从露颈脖增阔至欲露肩。另外,也有地位较高的女官穿单衣作为常服,地位较低的女性仆从穿袴褶作为常服,这两种常服均不普遍。女性穿袴褶的习俗或受北方影响。根据东晋南朝男女常服的变化,可分为三期。第一期为东晋至南朝宋早期,可晚至南朝宋中期,此时男女常服均属于比较合体的范畴,最明显的特征体现在衣袖袖式上,均为窄直袖。第二期为南朝宋中晚期,可早至东晋末刘宋初,该期男女常服最为明显的变化体现在袖式上。男性常服除直袖外,出现广袖。女性常服不见直袖,均为广袖。第三期为南朝梁至南朝陈,该期男女常服式样均宽博。男性单衣、女性襦裙、士官等身份较高之人的常服袴褶均为广袖,且袖口较上一期更大,甚至曳地。即使是仆役兵卒之类省份较低之人,袖式以宽直袖代替之前的窄直袖。第四章,东晋南朝服饰的历史地位。汉魏衣冠为东晋所继承,又沿袭至南朝。继中原“汉魏衣冠”服饰体系之后,东晋南朝时南方服饰体系成为华夏衣冠正朔的代表,继而影响北方服饰。中古祭服、朝服等礼仪服饰体系以南方服饰系统为主,中古常服体系以北方服饰系统为主。南朝的礼仪服饰体系以及在南朝影响下形成的北朝礼仪服饰体系;汉民族常服体系、鲜卑民族服饰、北齐及北周时进入中国的粟特人服饰,共同形成了多元的中国隋唐服饰系统。共同形成了多体系的中国中古服饰。文章最后的结语部分,对全文涉及的主要论述及论点进行简要总结。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体外建立原代大鼠海马神经元培养体系,探讨原代大鼠海马神经元中Sema3F对特异性蛋白1蛋白的表达影响,为探索Sema3F相关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新生24小时内的Wistar大鼠,提取海马组织进行原代培养,将培养至72小时的细胞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加入终浓度为10ng/ml的Sema3F,分别取0分钟,5分钟,15分钟,30分钟。对照组:加入相同浓度的胎牛血清,分别取相同时间。
目的观察伤寒经典方抵当汤和小陷胸汤合方(以下简称抵当陷胸汤)所蕴含的痰瘀同治法对糖尿病心肌病大鼠AGEs-RAGE轴所引起的心肌组织的微血管、心肌纤维化及细胞外机制等病变
玉米烯酮(zearalenone,ZEN)是霉菌毒素的一种,是由多种镰刀菌属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玉米烯酮主要污染小麦、玉米、大麦等农作物和饲料,具有类雌激素的活性,能引起种猪等
目的: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由于其早期症状不明显,患者被诊断时往往已发展至晚期。晚期和复发的宫颈癌患者预后差,可选择的治疗方法也十分有限,因此,寻找新的治
钢材因其质量轻、强度高,以及较好的力学性能,被广泛应用到各种建筑结构中。然而,对于钢结构构件而言,在受横向荷载下,且无足够的侧向支撑作用的情况下,若技术设计上处理不当,易导致钢结构构件出现局部屈曲和整体屈曲失稳。当前,对于单一荷载下的工字形钢梁稳定的理论研究较为成熟,钢结构设计规范中也给出了相关的设计标准。但在实际工程中,建筑结构可能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荷载形式。因不同种荷载间存在相互影响,此时构
传统“士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和责任意识,对于今天的中学生依然意义重大。本文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的教学为载体,系统梳理中国传统“士文化”的发展脉络和核心要义,深度剖析传统“士文化”的文化内涵和行为外延,并从初中语文教学实践的角度,结合课堂现状提出系列教学构想,用以滋生当代中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家国情怀,进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本文围绕主题从三个
我国高速铁路广泛使用的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处于长时间服役时,轨道板结构易产生CA砂浆脱空和板端上拱变形等典型病害,严重影响轨道结构的稳定。因此,需要监测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板的脱空长度和上拱变形程度,以指导轨道板病害出现后的及时养护维修,并在危及行车安全时发出实时报警信息。目前无砟轨道病害检查主要依靠现场人工视觉观察,费时费力且效果不佳。当轨道板端上拱使轨道不平顺变化后,综合检测列车才可以
目的:寻找与肝移植(Liver transplantation,LT)术后急性细胞排斥反应(Acute cellular rejection,ACR)相关的血清蛋白标志物,并初探相应机制。方法:⑴收集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3
研究目的: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常州市就开始进行“教体结合”模式下体育人才培养的探索,2012年常州市政府办公室转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教体结合”、加强学校体育和运动员文化教育保障工作的意见》,积极推动体育教育的整合。这些探索既让常州市在体育事业上有所成就,也形成了独具常州特色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对江苏省常州市中学中实施“教体结合”模式的学校进行实地调研,旨在分析常州市中学中“教体结合”模
轮腿式助力推车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车身横滚和俯仰,以及会受到路面不平度的影响将振动传递给车身,这些问题会对助力推车承载的仪器或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降低仪器的精度和寿命,以及对伤员产生二次伤害。因此,需要对适用于此种问题的调姿隔振平台进行研究,减轻车身的姿态变化和振动产生的不利影响。本文以并联调姿隔振平台为主要研究内容,研究了并联调姿隔振平台的运动学、动力学等性能指标,并通过理论计算方法、仿真和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