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Curvularia leaf spot of maize)是世界普遍发生的玉米叶部病害。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玉米生产上的重要叶部病害之一。由于其病原菌种类较多,而且我国报道的主要致病菌新月弯孢的孢子形态和致病性变异较大,给生产实践和研究工作造成很大困扰。本文对河南、安徽省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病原菌优势种群及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并采用5种常用杀菌剂进行室内毒力及田间药效试验,以期获得防治该病害的有效药剂,更好地控制该病害。主要结果如下: 1、从河南和安徽两省采集的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病叶上分离得到2种形态不同的弯孢属菌株,将其分别命名为典型弯孢和“长椭圆形”弯孢,其中典型弯孢7株,分离比率为4.7%;“长椭圆形”弯孢142株,分离比率为95.3%。典型弯孢多数孢子具有第三个细胞膨大、弯曲成新月状的典型特征;而“长椭圆形”弯孢多数孢子在第三个细胞较大,但并不弯曲成新月状,而是呈梭形,两端渐狭,褐色,具3个隔膜,两端细胞颜色浅,16.3~33.0×3.0~11.7 μm,脐点平截,分生孢子梗单生或丛生于培养基上,褐色,不分枝,有隔膜,顶端色浅,产孢区合轴式延伸,产孢痕明显,长可达150μm,宽2.0~5.0 μm。分子生物学鉴定发现2种弯孢属菌株均与新月弯孢100%同源。根据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确认这2种菌株均为新月弯孢(Curvularia lunata)。致病性测定试验表明,“长椭圆形”新月弯孢的致病力普遍比典型新月弯孢强,且同种弯孢菌的不同菌株之间致病性存在差异。 2、明确了2种新月弯孢菌株生物学特性。典型新月弯孢和“长椭圆形”新月弯孢菌丝生长和产孢温度范围为10~40℃,菌丝生长最适温度分别为30℃和35℃;最适碳源均为可溶性淀粉;最适氮源均为有机氮(甘氨酸和脯氨酸);最适pH值范围分别为7.0~10.0和7.0~8.0;全光照条件下有利于菌丝生长,全黑暗条件下有利于产孢。同种弯孢菌的不同菌株之间的生物学特性存在差异。 3、筛选获得了有效的防治弯孢霉的化学药剂。5种常用杀菌剂对2种新月弯孢的室内毒力测定表明,苯醚甲环唑、丙环唑和吡唑醚菌酯对2种新月弯孢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较好,嘧菌酯和甲基硫菌灵对2种新月弯孢菌丝生长均无明显抑制效果。苯醚甲环唑和丙环唑2种药剂对典型新月弯孢的EC50值小于“长椭圆形”新月弯孢的EC50值。对“长椭圆形”新月弯孢的田间防效试验显示,甲基硫菌灵的防治效果最好,其次为吡唑醚菌酯,防效分别为50.88%和35.79%。 本研究明确了河南、安徽省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病原菌优势种群,并对优势种群的代表菌株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发现两种新月弯孢的生物学特性存在差异,“长椭圆形”新月弯孢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5℃,该菌更喜高温,致病性更强;5种测试药剂中甲基硫菌灵的防治效果最好,持效期较长,是防治该病害的有效药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