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有着丰富而发达的句式系统,句式研究是汉语语法研究的重要一环。本文以汉语句式中一类常见而又独特的“被动式”作为考察对象。 自《马氏文通》问世以来,被动式就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但迄今在“被”字的词性及功能、被动式的范围和类型、被动式的语义指向和色彩等问题上仍存在较大的分歧。这一方面源于被动式自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另一方面也与我们采取的研究方法、观察视角不无关系。 本文试图打破以往在传统语法、结构主义语法和转化生成语法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单纯的共时平面的静态分析,将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结合起来,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结合起来。在确立汉语被动式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以中国传统语言学和西方认知语言学共同关注的“语法化”问题为操作平台,着重探讨了以“被”、“教(交)”、“叫”、“让”、“给”为标志的被动式各自语法化的历程,从而揭示出汉语被动式内在的演化机制和运行规律。 文章从对被动式的界定入手,首先对被动式的名称和外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名称部分,笔者列举并分析了几家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被动句”说、“被”字句说、“受事主语句”说),主张采用“被动式”这一称呼。外延部分,笔者将无标志的被动式——意念被动式、伪标志的被动式——“由”字句、虚标志被动式——被动结构等排除在被动式研究范围之外。因为这些句式要么没有形式标志,要么采用假形式标志,要么空有标志之名无标志之实。而形式和意义是判定汉语被动式的两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在这一部分中,笔者立足于共时平面,主要从句法、语义、语用的角度把各种类型的“假”被动式与真正的汉语被动式进行了细致地比较分析,从而归纳概括出汉语被动式的独特内涵。 在确立被动式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文章着重考察了以“被”、“教(交)”、“叫”、“让”、“给”为标志的被动式各自语法化的历程。指出以“被”字为标志的被动式,是由“被”字的词义引申和虚化引起的。在“被”字虚化的过程中,由于人们认知视角的发展变化,先后产生了“N1+被+VP”和“N1+被1、2+N2+VP”两种类型的被动式。这两种类型的被动式都是以表述受事受到某一动作行为的作用、影响而产生的某种结果或状态为主要特征的。文章由此生发开去,探讨了被动式的句法特点和语义色彩问题。此外,对被动式的原型和被动语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