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望京医院心内科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资料收集及随访,参照2009年美国慢性心衰指南要求,观察在规范西药治疗基础上辨证加用中药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年平均住院次数、年平均住院天数、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心功能分级存在的相关性,为慢性心力衰竭辨证分型提供客观化参考。方法:采集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于望京医院心内科住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逐一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详细记录相关资料,包括:①一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联系方式。②慢性心力衰竭的原发病、合并疾病、心功能分级、辨证分型、西医治疗情况、年平均住院次数、院外转归等。用统计软件18.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89例慢性心衰患者,随访过程中有20例死亡(其中5例死于心脏疾病,15例死于非心脏疾病),108例合并严重糖尿病、慢性肾脏病(其中有12例心衰患者的原发病不是冠心病),33例因联系方式变更无法随访。本课题共采集了12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心力衰竭患者,其中男性患者68例,女性患者60例;128例患者中不服用中药者34例,短期服用中药者38例,长期服用中药者56例;有心脑事件发生者46例,无心脑事件发生者82例;服用β受体阻滞剂者104例,未服用倍他乐克者24例;服用ACEI者121例,未服用ACEI者7例;心功能Ⅱ级者31例,心功能Ⅲ级者54例,心功能Ⅳ级者43例;心肺气虚证患者11例,气阴两亏证12例,心肾阳虚证10例,气虚血瘀证25例,阳虚水泛证39例,痰饮阻肺证25例,阴竭阳脱证6例。统计结果显示:长期服用中药比短期服用、不服用中药的患者年平均住院次数(天数)少;加服β受体阻滞剂、ACEI或ARB的心衰患者年平均住院次数(天数)低于未服用上述药物者;心功能分级与心衰中医辨证分型之间存在相关性,随着心功能分级的递增,中医辨证分型呈心气虚→血瘀→阳虚→水停的演变。结论:中医辨证论治可以减少心衰患者的年平均住院次数、缩短年平均住院天数,所以临床工作中应该更加突出中医药在治疗心力衰竭患者中的特色和优势;证实了β受体阻滞剂和ACEI在改善心衰预后中的作用,为两者改善心衰预后提供了更加有力的证据;同时找到了心功能分级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相关性,对于中医临床工作中根据心功能分级指导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