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镍的需求不断攀升。长期以来我国镍原料的获取以硫化镍为主,但硫化镍矿因长期开采,储量急剧下降。因此,研究和开发红土镍矿资源是非常必要的。红土镍矿主要分为褐铁矿型和硅镁镍矿型,前者多采用高压酸浸等湿法工艺处理,后者铁低、镍高,电炉还原熔炼是主流工艺。 由于湿法工艺环境污染严重、火法工艺能耗过高等问题,本文针对“红土镍矿煤基直接还原-磁选富集镍铁”的工艺路线进行了研究,即先将红土镍矿中的镍和铁还原为金属,然后对还原物料进行磁选分离。本研究所用红土镍矿(Ni1.73%, TFe24.56%)来自印尼某地。论文通过红土镍矿还原焙烧基础试验,研究了温度、时间、C/O比和CaO添加量对磁选后所得精矿Ni、Fe品位,Ni、Fe回收率的影响,得到基本还原参数;在此基础上,进行回转炉动态还原试验,模拟回转窑炉料运动状态,考察不同工艺条件下的还原效果。 本文研究得到主要结论如下: (1)温度、时间、配碳量、CaO添加量是影响还原过程的重要因素。当还原时间相同时,温度对还原效果影响最大。温度升高有利于镍铁颗粒的长大,Fe、Ni品位及Fe、Ni回收率明显提高;但温度过高时,渣相和金属相熔化,镍铁颗粒粘连。增加配碳量也有利于镍铁粒的还原和长大,但煤粉中的灰分及残余碳对磁选效果有影响。C/O超过1.3之前,增加CaO量,Ni、Fe回收率增加。但温度较高时,加入过多的CaO导致出现较多液相,金属颗粒与渣粘在一起,对Ni回收不利。 (2)经过磁选后的精矿中镍以铁镍合金(Fe,Ni)形式存在,尾矿中主要是顽辉石(MgSiO3)、((Fe,Mg) SiO3)及镁橄榄石(Mg2SiO4)等硅酸盐,通过选矿镍铁与脉石成分分离比较明显。 (3)基础试验得到适宜的还原参数范围为:温度1275℃~1300℃,C/O比不超过1.3,CaO添加量7.5%。 (4)经回转炉探索试验,因炉内炉料运动而动力学条件有所改善,将试验温度确定为1250℃~1275℃。试验温度升高,Ni、Fe富集效果更好,与基础试验一致。温度为1250℃时,CaO由7.5%增加到10%,Fe回收率和品位都增加,但是Ni回收率和品位却下降。温度为1275℃时,增加CaO量,Fe、Ni回收率有所下降,Fe品位变化不大,Ni品位增加。因为后者温度影响占主导作用。原燃料粒度增加,Ni、Fe回收率增加,但Ni、Fe品位下降。粒度较大时,还原料则粘结成大块。增加场强,Ni、Fe回收率增加,Ni、Fe品位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