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①有学者提出建立翻译学科以来,翻译理论研究取得了巨大发展。尤为引人注目的是,1990 年苏珊·巴斯内特(Susan Bassnett)和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éLefevere)在其合编的《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中,第一次正式提出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问题。文化研究引领了翻译研究领域的浪潮,冲破了语言学派二元对立式封闭、静态的研究模式,并为译界引入了许多新的理论视角,从而促成了翻译研究领域学术流派层出不穷的局面,如先后出现了多元系统理论、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后殖民翻译理论等等。进入21 世纪,文化学热潮稍稍平息,一些西方学者倡导要站在理性的角度对翻译研究进行反思,进而提出了“翻译研究中伦理回归”的主张。这无疑将翻译研究导向新的研究维度,同时引发了一些值得研究、且亟待澄清的问题:“翻译伦理的内涵是什么”,“当代译者应该遵从怎样的翻译伦理”。鉴于对翻译伦理的研究已经成为翻译理论研究的关注焦点,而国内有关研究尚处初始阶段,本文试图在借助伦理学中的一些相关概念及原理,界定翻译伦理的定义和性质基础上,进一步就此问题,从历时角度进行理论探析和实证研究。希冀通过考察我国传统译论中所蕴涵的伦理观,以及分析英汉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现象,实现寻求某种翻译道德共识的理论任务,即针对文学翻译,厘定翻译伦理与当代译者之间的关系,论述在全球化背景下,翻译行为成为跨文化思维与实践的活动,译者应尽可能地避免文化误读现象的出现并保持原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