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群体性事件一种新的表现形式。虽然发生于虚拟空间,但一经产生,如果不能及时正确地给予引导,就很容易形成舆论危机,甚至转化成为现实群体性事件,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民人数不断增加,参与意识不断增强,网络群体性事件整体呈现出暴发趋势。分析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征和发展规律,研究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措施,对构建未来和谐的网络环境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有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有利于引导人们积极投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我国现有的政治体制下,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出现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考验着政府的公信力,以及行政行为和政策的合法性,处理不好,就会给政府带来舆论危机;另一方面,目前我国自上而下监督乏力,网络群体性事件又是政治民主制度中的一个重要补充,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权力监督的作用,有利于推动我国政治民主发展的进程。在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研究上,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理论研究和应对措施明显不足。本文试图从政治学、社会学、新闻学等方面的理论出发,对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点、现状和危害进行剖析,从社会、经济、政治等层而分析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诱因和发展的趋势,并提出防范和处置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对策和建议。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社会转型期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各种矛盾的凸显、利益分配的不公、诉求表达渠道的不畅、社会心理的失衡都可能是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原因。随着社会的进步,网络群体性事件也将朝着主体多元化、组织严密化、形式“合法化”等方向发展。因此,治理网络群体性事件,不仅需要政府在网上发挥核心作用,更需要在网下着力。只有网上网下齐抓共管,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此外,我国政府部门必须尽快完善预警体系,全面关注网络稳定信息,有效防范和打击利用网络进行各种危害社会稳定的活动。预防网络群体性事件,是一个长期、复杂、系统的工程。只有从源头上减少不稳定因素的发生,才能从根本上起到预防的作用。因此,只有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教育网民增强人权意识和法治观念,理性、文明、客观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使每位公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和法律水平得到提高,使人民群众拿起法律武器合法保护自己的权益,营造一个绿色的上网环境,才能减少滋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温床,全面、系统地规避风险,防止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