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印度的“东向政策”

来源 :内蒙古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r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全球化和区域化进程加快,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印度政府审时度势,结合国内外局势的变化,开始重视发展与东亚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并主动实施了“东向政策”。“东向政策”是融国家发展战略、国家安全战略于一体的外交政策,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经过十几年不懈的努力,印度与东盟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展开了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印度与东盟都是我国的重要邻国,分析他们双边关系的发展有助于了解中国的周边环境,为中国外交政策的灵活运用提供有益参考,也有助于中国在印度与东盟之间形成有利的互动。而且印度“东向政策”的实施对中国的经济、政治、外交和安全等方面都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因此,对印度发展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关系,中国应该采取理性、客观的态度,既要予以高度重视并积极应对,又不必反应过度,措施适当。为中国积极发展与印度、东盟的关系及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 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结合历史学、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参照、横向和级向相联系,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对“东向政策”进行研究。对其实施的原因、进展及特点展开论述,并对影响“东向政策”走势的有利和不利因素进行了归纳总结,分析了这一政策对中国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其他文献
本文旨在探讨共和晚期到帝国早期这段历史时期内罗马军队在罗马文化与地中海各地区文化交流融合过程中的作用,全文分成三章。第一章对共和晚期的时代背景进行了简要的介绍,突出
1968年7月,伊拉克复兴党发动政变上台执政。自此以后,真正开始了叙利亚复兴党政权与伊拉克复兴党政权共存的历史。叙伊两国政权同属“复兴党执政模式”,但是,自1968年以来,伊拉克
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市镇勃兴,城市经济繁荣发展。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城市文化的发展和兴盛,致使城市之内或市郊出现了一些具有一定文化意涵的
“蒐礼”在古代属于五礼中的军礼,它在晋国的政治、社会等活动中有着重要作用。晋国“蒐礼”是从西周时期的周礼演变而来。因而,在论述晋国“蒐礼”之前,有必要把“蒐礼”的
民国初年的第一届国会,是辛亥革命后仿效西方三权分立在中国建立的议会组织,是中国近代政治发展的重要成果。目前,尚无一篇专门论述西藏议员选举与西藏地方关系的文章。对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