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空区上安全开采可行性及覆岩运移规律研究

来源 :张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rum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绝大部分矿井的首采煤层已经接近尾声,部分矿井将会面临下位多煤层采空区条件下对上部煤层回采的问题。由于多煤层采出后对原岩的多次扰动及采出空间变大,多煤层采空区上覆岩层综合导水裂隙带、上位煤层工作面覆岩运移特征及矿压显现规律与普通的上行开采存在较大的差异,对上位煤层的扰动破坏程度也有所不同。基于此种情况有必要对下位多煤层采空区情况下对上位煤层回采的可行性、上位煤层工作面覆岩运移特征及矿压显现规律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以山西吕梁某矿多煤层赋存且下方三煤层采空区条件为工程背景,将煤层群上行开采上位煤层工作面覆岩运移特征及矿压显现规律作为着手点,运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实测以及工业试验相结合的手段。为多煤层采空区上位煤层的安全回采提供理论支持和现场实施对策。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利用理论分析对多煤层采空区上行开采可行性进行判定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多煤层采空区上行开采4类共17个影响因素权重进行计算,揭示了各因素种类对上行开采影响程度的高低关系为:下位煤层因素>层间岩层因素>上位煤层因素>自然因素。上部煤层在下部三层煤层采空的条件下,计算综合垮落带高度最大为10.49m,综合裂隙带最大高度为29.85m,上部煤层与下部第一层煤层间距28.3m,因此上部煤层空间上处于综合垮落带之上及综合裂隙带范围之内;计算综合采动影响倍数KZ=8.92,大于我国上行开采的实践及研究结论综合采动影响倍数的最大限度6.3;计算上部煤层下方三层煤层开采后所需时间间隔分别为22.1、21.8、10.3月,实际矿井煤层开采距今已有28月。(2)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实验和现场实测,研究了下部三层煤层采空后上覆岩层垮落及移动特征,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下方三层煤层采空后,04号煤层均匀沉降,两端沉降较小,依次向中部递增,最大沉降发生在04号煤层距离左边界煤柱250m处沉降量为2.85m,最小沉降发生在两侧沉降量0.85m。现场实测结果表明:04号煤层整体处于综合裂隙带范围内,层间岩层处于压实状态,虽发生沉降,但整体呈连续状态,无大范围破坏和台阶错动,验证了数值模拟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阐明了多煤层采空区上行开采可采。(3)利用岩石力学、块体理论和弹塑性力学等理论并结合本矿井实际情况,研究了首采工作面推进过程中覆岩关键块体滑落失稳与回转变形机理,提出了将上位煤层工作面推进过程与4号煤层采空区的关系分为三个阶段:(1)进上行区域前;(2)位于上行区域时;(3)出上行区域后。分析了不同阶段顶底板关键块体对工作面推进的影响,建立了不同阶段关键块体回转变形和滑落失稳结构模型,同时对关键块体回转变形和滑落失稳进行了详细力学分析,分析结果揭示了来自支架传递的支撑力FB和采空区矸石刚度K为关键参数,直接影响了上覆顶底板关键块体能否形成稳定的铰接结构,从而预防在上位煤层回采过程中发生台阶下沉或倒架等事故。(4)利用数值模拟实验对上述理论机理分析进行了验证,同时分析了上部煤层工作面推进至不同阶段覆岩运移和支承压力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工作面位于非上行区域时,工作面覆岩运移特征与正常开采的工作面差别不大,未进入上行区域和出上行区域后支承压力明显大于位于上行区域时的支承压力。提出了对多煤层上行开采提出合理实施对策指导现场工作,即:上行开采工作面实施快掘快采;使用特殊回采工艺回采;针对工作面危险区域底板喷锚加固;足够的开采间隔时间;合理设置终采线和开切眼位置。(5)在上述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与现场实测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多煤层采空区上行开采技术与实施对策,在山西吕梁某矿进行了上行开采试验及工业实施,并成功解决了由于历史遗留原因存在于4号、6号及10号煤层采空区上方04号煤层回采难题,同时对04号煤层首采工作面回采成功完成,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该上行开采理论和技术是科学可行的,为多煤层采空区上行开采提供参考和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煤矿智能化建设是实现煤矿安全高效绿色开采的必由之路,而煤岩界面识别技术是实现采煤机智能开采、提高煤炭开采效率及降低设备故障率的关键技术。一些传统的煤岩识别技术以雷达、红外、截割电流等传感信号为判别依据等容易受到地质条件、采煤工艺的局限影响,难以在实际应用中得到推广。近年来随着机器视觉领域的发展,利用机器视觉图像识别算法开发新的煤岩识别技术成为研究重点,目前该技术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因此,本文以卷积
学位
随着煤矿开采逐渐向深部转移,煤矿当中始终存在“三高一扰动”的现象,具体是指地应力、地温以及渗透压太大,同时挖掘作业造成的扰动越来越严重,作业区域巷道围岩的安全性无法得到保证,巷道底板受到严重破坏,这些都对煤矿的安全作业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在回采巷道中,这种底鼓现象更加普遍,底鼓程度也更加严重。因此,对深部回采巷道底鼓控制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本文以姚家山矿(4+5)02工作面巷道为工程背景,
学位
排土场作为排弃形成的重塑松散体台阶,存在发生大规模滑坡事故的可能性,这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隐患。在诱发排土场边坡失稳的因素中,水无疑是最关键的,尤其是极端暴雨时地下水位的抬升对边坡失稳特征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已有研究表明地下水位抬升会降低边坡安全系数,但仅用安全系数描述边坡稳定性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并且以往的研究也未能考虑到边坡破坏过程中地层参数的不确定性。本文以安太堡露天煤矿南外排土场边坡
学位
蓝宝石以其优异的物理性能和化学稳定性,在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人工制备蓝宝石晶体是以高纯度Al2O3为原料,通过加热融化原料并利用籽晶使其重新结晶的过程。目前,行业内广泛采用泡生法制备大尺寸蓝宝石晶体。高质量的接种是泡生法生长高质量晶体的保证。然而现阶段国内的企业在接种阶段完全依靠人工经验,对接种时机的判断主观性过强,缺乏系统的接种理论,且接种阶段炉内熔体处于高温、强光的环境,不利于人眼观察,以
学位
双滚筒采煤机是井下长壁采煤的主要装备,螺旋滚筒作为采煤机的最主要的部件,占采煤机总装机功率的80%以上,其截割效率、装煤效率是评价采煤机性能好坏的重要指标。对螺旋滚筒进行装煤分析可以检验其装煤性能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常用方法有井下试验、煤岩截割试验台试验、计算机仿真,其中采用离散元技术的装煤仿真可以在设计阶段就对滚筒装煤性能进行检验,具有成本低、时间短的优势。为研究不同型号的采煤机的前、后滚筒在顺转
学位
窑洞是中国传统民居的五大建筑形式之一,不仅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和宝贵的财富,同时也是最符合地域性的一种建筑形式。山西传统窑洞民居包含着匠人薪火相传的匠作技术经验和当地的经济和文化等历史信息,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同时也承载着那时那地的社会信息,是社会发展进程的真实写照。山西传统窑洞民居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适应,不断演进,逐渐形成了如今的形态。当前,窑洞民居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例如在乡村振
学位
采煤机截割部行星架是截割部传动系统的关键零件,由于煤层变化具有随机性与突变性,使得滚筒负载波动剧烈,进而使行星架长期受到复杂、多变载荷作用,容易发生行星架断裂,严重影响了采煤机的开机率、安全性与可靠性。本文以MG1000/2500-WD型大采高采煤机截割部行星架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截割部机电耦合动力学模型,分析了机电耦合对截割部两级行星架动力学响应的影响,预测了截割部两级行星架的疲劳寿命,对行星架的
学位
保护层开采是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的有效技术手段,研究近距离煤层上保护层开采过程中的顶底板岩层移动变形规律以及卸压瓦斯治理效果,是保护层安全开采与应用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以山西省襄矿集团上良煤矿3-2#、3-3#近距离煤层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测试、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工程应用与验证的研究方法,系统研究上保护层采动下的顶底板破坏变形及瓦斯运移规律。研究成果如下:(1)对上良煤矿3-2#、3-3#煤层的瓦斯含
学位
我国是煤炭生产和消费世界第一大国,长期以来煤炭能源为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大量煤矿关闭后其采空区不再进行排水工作,在大气降水和其他水源的补给下采空区被水充满,而采空区中的含硫矿物与水发生反应生成硫酸,导致矿井水呈酸性,当煤矿酸性废水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入水循环系统后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因此有必要对煤矿酸性废水进行治理。本文以黄
学位
中国传统聚落是中华文明的根脉、历史印记的活化石和地域文化的传承者,传统民居是地方性营造技术的重要载体,传统聚落及民居在不同的地域环境、地域文化及民族风俗的影响下,自发形成了形态万千的模式,凝结着历史的记忆、反映着文明的进步,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在长期的营造实践中,传统聚落及民居的营造技术体系也逐渐演变,以适应不利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不可分割的内在关系。然而,我国城镇化及全球化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