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世界卫生组织呼吁要优先研究超细微的颗粒物尤其是纳米尺度颗粒物的生物机制,不同类型纳米粒子的安全性和毒性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在Nature和Science等杂志有相关的报道和讨论。在生理条件下,环境和生物体系中铝的主要存在形态可能为纳米氧化物及氢氧化物,在表面反应中,被广泛用于各种有机配体的吸附研究。纳米铝化合物与有机物的作用可以改变胶体粒子的性质,从而影响其吸附有机物的能力,让其成为潜在的环境污染物。然而,还没有文献报道研究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在纳米铝化合物上的吸附,本文首先是合成纳米铝化合物,然后利用UV-vis和ATR-FTIR研究腺嘌呤二核昔酸(NAD+)在纳米材料上的吸附,探讨其吸附机理及其对生物有效性的影响。主要内容如下:1、介绍了纳米材料的特征与应用、Al2O3、AlOOH和Al13的用途及合成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以AlCl3·6H2O、NaOH、CTAB或Al(NO3)3·9H2O、尿素为原料,利用水热法合成纳米形态的Al203和AlOOH。采用XRD、SEM、TEM对合成的纳米形态的A1203和AlOOH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水热法合成的前驱物在500℃和1000℃分别煅烧2h,得到纳米形态的γ-A1203和a-A1203,粒径分别为13nnm和20nm左右。合成纳米形态的AIOOH的粒径约为30nm左右。利用化学沉淀分离-置换法分离纯化聚合氯化铝(PAC)中的A113形态,并采用AFM和27Al NMR对分离纯化所得的纳米Al13硫酸盐晶体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合成的Al13硫酸盐晶体为球状的纳米粒子,粒径约为80nm。2、研究了25℃时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在纳米γ-Al2O3/H2O和纳米AIOOH/H2O的界面吸附,吸附后上清液和配合物分别通过UV-vis和ATR-FTIE进行分析。所有的实验样品中,NAD+浓度为0-6.25mM,pH为3-9,离子强度I为0.01M-1.25M。实验结果显示,NAD+的吸附量受pH影响较大,pH升高,吸附量迅速下降,在pH为5和7时,吸附的NAD+量最大。而且NAD+的吸附量明显受离子强度的影响,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大,吸附量骤减。在一定范围内,随着γ-A1203用量的增大,影响了NAD+折叠式与展开式的构象变化。溶液中的NAD+和被吸附的NAD+的ATR-FTIR相比存在吸收峰的稍微偏移,说明NAD+在纳米y-Al2O3/H2O和AIOOH/H2O界面的吸附以外层吸附为主同时存在内层配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