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活动对农田土壤生物种群数量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3377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蚯蚓作为陆地生态系统最重要的大型土壤动物,通过影响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性质在物质循环及能量流动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蚯蚓在土壤中穿行和取食形成蚓穴以及排泄土内和土表的蚓粪等活动将不可避免的影响到土壤栖息者-土壤生物(微生物和微动物)的种群数量和群落结构。当前,国际上有关蚯蚓影响土壤微生物和微动物以及土壤酶活性的研究也很多,但大部分的研究是通过短期培养或室内模拟试验而获得,且关于蚯蚓活动对土壤生物在土壤中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也很少。尤其在自然的稻、麦轮作土壤生态系统中蚯蚓活动对土壤生物影响的报道就更为少见。据此,选取在农田中常见的威廉腔环蚓(Metaphire guillelmi),以长期小区和室内培养试验相结合的方式来研究蚯蚓与其它土壤生物之间的关系。主要研究目标如下:(1)小区试验条件下蚯蚓活动对农田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的影响;(2)小区试验条件下蚯蚓活动对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功能群以及它们的空间分布的影响;(3)小区试验条件下蚯蚓活动对农田土壤线虫、原生动物种群数量和群落结构以及它们的空间分布的影响;(4)培养试验条件下研究蚯蚓活动对土壤微动物(线虫、原生动物和线蚓)种群数量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玉米秸秆表施和混施促进了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氨化细菌、固氮菌、纤维素分解菌、无机磷分解菌数量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增加。在秸秆表施方式下,接种蚯蚓使得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减少,而氨化细菌、固氮菌、纤维素分解菌、无机磷分解菌4种细菌生理菌群的数量增加;秸秆混施方式下,接种蚯蚓增加细菌、放线菌、氨化细菌和无机磷分解菌数量。不论秸秆以何种方式施用,接种蚯蚓使得微生物量碳增大,但均未达到显著性差异。另外,蚓粪中三大菌和4种细菌生理菌群的数量都远远高于其周围土壤;蚓粪中微生物量碳显著高于其周围土壤。2在秸秆表施条件下,接种蚯蚓促进了5-10 cm层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总利用活性的增加(用平均颜色变化AWCD值表示);而在秸秆混施条件下,接种蚯蚓促进了0-5 cm和10-20 cm层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总利用活性的增加;与秸秆混施且接种蚯蚓处理相比秸秆表施且接种蚯蚓处理在0-5 cm和10-20 cm两层土壤有较高的微生物群落碳源总利用活性。通过对不同碳源类群利用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秸秆两种施用方式下接种蚯蚓改变了0-20 cm层土壤微生物群落对不同碳源类群的利用。Shannon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秸秆两种施用方式下,接种蚯蚓使0-20 cm各层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多样指数升高,但差异显著性仅表现在秸秆表施的5-10 cm层土壤中。蚓粪相比其周围0-5 cm层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活性和多样性均降低;但与10-20cm层土壤相比,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活性和多样性均升高。3在稻麦两季收获后,与对照处理相比,玉米秸秆两种施用方式均显著地增加土壤蛋白酶、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和脱氢酶活性;不论秸秆以何种方式施用,接种蚯蚓进一步增加了稻、麦两季土壤的蛋白酶活性;在稻季的秸秆混施处理下,接种蚯蚓显著地增加土壤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在稻、麦两季的秸秆混施处理下,接种蚯蚓显著地增加土壤蔗糖酶的活性;不论秸秆以何种方式施用,接种蚯蚓没有改变两季土壤的脱氢酶活性。另外,本试验通过收集土壤表面新鲜蚓粪,测得蚓粪的五种酶活性显著地高于其周围土壤,特别是蔗糖酶和脱氢酶的活性。除了土壤脱氢酶活性外,麦季收获后各处理的土壤和蚓粪的酶活性都高于稻季。4玉米秸秆的施用强烈地影响土壤线虫和原生动物的数量和群落结构;与对照比较,玉米秸秆两种施用方式增加了土壤总线虫和各营养功能群的数量,但显著性仅仅表现在秸秆混施处理上。玉米秸秆混施方式下,接种蚯蚓显著地减少了各土层(0-5 cm、5-10cm和10-20 cm)土壤的总线虫数量;而玉米秸秆表施方式下,接种蚯蚓降低了表土层(0-5 cm和5-10 cm)土壤的线虫总数量,但差异不显著。线虫总数的减少以食细菌性线虫数量的减少为主。同时接种蚯蚓也强烈影响到总线虫及食细菌性和植食性线虫两营养功能群数量在土壤深度上的分布。在玉米秸秆两种施用方式下,接种蚯蚓显著地增加了所有土层土壤的总原始动物和鞭毛虫数量,而土壤变形虫数量仅在玉米秸秆表施且接种蚯蚓的处理中增加。另外,在土壤表面的新鲜蚓粪中总线虫数量显著地高于其周围0-5 cm层土壤,且以食细菌性和食真菌性线虫的增加为主;而蚓粪中总原始动物的数量显著地低于其周围0-5 cm层土壤,且以鞭毛虫和变形虫减少为主。5利用土壤线虫和线蚓能自由穿过1mm孔径网而不能穿过5μm孔径网的特点,在1mm、5μm孔径的网内接种蚯蚓,研究蚯蚓活动对网内、外土壤线虫、线蚓和原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以期揭示蚯蚓活动影响土壤微动物种群数量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试验培养期,玉米秸秆施用使土壤原生动物、线虫和线蚓的数量随着培养时间而增加,且高于对照(未添加玉米秸秆和蚯蚓)处理。在整个培养期,lmm、5μm孔径的内圈土壤的线虫和线蚓总数均显著低于对应孔径外圈土壤;尽管1mm、5μm孔径的内圈土壤微生物量碳在整个培养期均低于1mm、5μm孔径的外圈土壤,但它们在第1、3周时显著地高于单独玉米秸秆处理。lmm的内圈土壤原生动物总数在第7周时显著地高于1mm孔径的外圈土壤;而1mm、5μm孔径的内圈土壤原生动物总数在第3、7培养期显著地高于单独玉米秸秆处理土壤;无论与单独玉米秸秆处理或5μm孔径的外圈土壤比较,1mm孔径的外圈土壤有较低的土壤线虫和线蚓数量。总之,农田土壤中蚯蚓活动改变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造成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的差异;同时蚯蚓活动也改变了土壤线虫和原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和群落结构,这种影响还取决于有机物物料的施用方式。蚯蚓排泄的产物-蚓粪显著地增加了微生物和微动物的种群数量,改变了它们的群落结构组成。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TACE联合经皮射频消融(PRFA)治疗中央型非小细胞肺癌(CNSCLC)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不可手术切除的中晚期CNSCLC患者(共50个病灶),均接受肿瘤供
"社会美育"观念的提出,促使公众普及性美育的载体与形式更加多元化。在当代语境下,不同定位的博物馆该如何结合自身的特点、办馆宗旨与目标,拓展教育功能,以推动大众审美教育
品牌设计是推动品牌发展的重要力量。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的名片,它的发展体现了城市的发展趋势,因此,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品牌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该文从设计现状出发,逐步完
中国书法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演进。书法是对汉字的艺术化表达,是一门抽象的艺术,其自身蕴含的外在美与内在美,可以体现创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及线条
幼儿时期是培养幼儿性格、习惯、思维的黄金时期,是幼儿学习的重要阶段。该文通过分析创造性思维,探讨创造性思维在幼儿美术教育过程中对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意义,总结幼儿美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知识灌输的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被抑制,思想变得僵化。探究式小组合作教学这种全新教学模
磷虽然是水生植物生长必备的一种元素,但是过多磷的积累,不仅会打破水生态的平衡,而且白磷或者黄磷本身具有一定的恶臭和剧毒,因此对于水质也有一定的污染,而市政对污水的处
针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绿地现有的咸水灌溉方式和制度,研究了塔克拉玛干沙漠绿地咸水灌溉条件下的土壤水盐运动规律。其中,对于咸水沟灌条件下土壤水盐运动的宏观规律,采用了小区试
目的 探讨术前应用氨甲蝶呤(MTX)预防子宫瘢痕妊娠(CSP)清宫术大出血的价值及适宜的给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MTX联合清宫术治疗的10例CSP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2种局部给
随着全球环境变化,尤其是以温室气体升高为起因的变化趋势日益明朗,世界各国学术界和政界对如何减缓全球环境变化趋势给予高度重视。土壤有机碳是大气和陆地生态系统地上部碳